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基础 --> 吴茱萸—温中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吴茱萸—温中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主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辛温能暖脾胃,苦能降逆止呕、咳,即“温中、下气”,故可治疗脾胃虚寒、运化失常之呕吐、泄泻、腹痛,也可治疗胞宫虚寒之月经病。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本经》)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主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辛温能暖脾胃,苦能降逆止呕、咳,即“温中、下气”,故可治疗脾胃虚寒、运化失常之呕吐、泄泻、腹痛,也可治疗胞宫虚寒之月经病;而且,吴茱萸的“止痛”作用很强,凡脾胃虚寒或肝胃虚寒导致的痛症,如胃痛、胁痛、厥阴头痛、妇女痛经、寒疝等,表现为喜温喜按,恶心呕吐,纳呆腹胀,畏寒肢凉,便溏泄泻,舌淡苔白,脉沉弦或迟者,尤宜于用吴茱萸,如吴茱萸汤、导气汤、温经汤、四神丸等。

慢性肾衰竭之属脾肾阳虚、水湿浊邪内盛,症见尿少,水肿,呕吐,泄泻,纳呆,腹胀者,可予以吴茱萸汤与真武汤合方温肾健脾、利水降浊,药用吴茱萸6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熟附片10克,茯苓30克,焦白术10克,益母草30克,车前子15克,其中,加益母草、车前子是为了加强利水作用。

慢性腹泻久治不愈者,乃因脾阳虚弱,日久伤及肾,致命门火衰,强调温肾固涩二法,用吴茱萸15克温中散寒入脾,五味子100克收敛固涩入肾,此方虽简,却有良效。

左金丸黄连为君,佐少量吴茱萸为臣,用量为6:1,治疗肝火犯胃证之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余受此启发,认为吴茱萸为君,佐少量黄连为臣,用量仍为6:1,可治疗心腹积冷、心下结气之胃寒证,凡见脘腹冷痛、胀气,呕吐吞酸,冷食不消,畏寒喜暖,舌淡苔润,脉沉弦紧者,予以吴茱萸9克,黄连1.5克,山栀子3克。因腹内久郁寒湿,必蕴湿火,栀子入六经,泄三焦火,又能行结气,故宜加之。

女性月经不调,少腹冷痛胀滞,经水色紫成块,淋漓不尽者,为冲任虚寒、瘀血阻络,经水不能循经而行,妄行于经络之外而淋漓不尽,拟温经汤去生姜加炮姜乌贼骨化瘀止血,药用当归6克,白芍6克,吴茱萸6克,川芎6克,炮姜6克,法半夏6克,丹皮6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桂枝6克,阿胶6克(烊化),炙甘草6克,乌贼骨15克。妇女经行腹冷痛,呕吐,经水紫黯有块者,余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吴茱萸、生姜温经散寒,止痛止呕,疗效显著。

阴疽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脱疽、贴骨疽、鹤膝风等,属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筋骨血脉关节所致者,症见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破溃脓液如血水不稠,口不渴,舌淡脉沉细等,可以吴茱萸300克,荜茇100克,细辛100克研末,用醋调敷于局部,纱布固定,每日更换,同时内服阳和汤

吴茱萸依靠其辛温走散之性,通过开发腠理,达到逐风寒湿邪而止痹痛之功。

吴茱萸辛温燥烈,容易耗气动火,故阴虚有热者忌用。吴茱萸有小毒,临床不宜用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

本页关键字:吴茱萸  温中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猪苓 渗湿利水 扶正抗癌        下一篇:棠梨根、叶、果实均可入药

>> 返回中药基础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