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一)
共列出90个品种,均是全国中药资源种类中具有特色的代表性品种。每个品种的来源、功效,生态环境与分布,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等为各品种简述的主要内容。
1.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栽培品习称参,野生品习称山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托,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能。为常用名贵中药材。
人参系半阴性植物。喜冷凉、湿润的环境,忌强光直射。野生于有一定光照、郁闭度适宜的山坡林下。宜栽培于土层深厚、疏松、透气、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上,并搭设荫棚。人参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年产量占全国的99.6%。其中,山参主产于吉林桦甸、抚松、安图、临江,辽宁桓仁、宽甸,黑龙江宁安、东宁等县,产量甚小。园参主产于吉林抚松、通化、长白、集安、靖宇等,辽宁新宾、桓仁、宽甸,黑龙江铁力、伊春、东宁、林口等县、市。此外,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区有引种栽培,产量甚微。
人参家种始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30年代,东北园参总产量已达750吨,以后产量逐年下降,解放前夕年产50吨。建国后,人参生产逐渐恢复,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参收购量上升到50-90吨;60年代平均年收购200到300余吨。到70年代,年收购量由500多吨上升到950吨,产、销平衡略有多余;80年代生产调整,年收购900吨以下。由于出口和国内需求增加,货源不足,价格上涨,刺激了生产者积极性,出现盲目发展情况,超计划种植较多,年收购量为1700多吨至3000多吨,超过正常需要,造成积压。
建国后,我国的人参生产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尤其是70年代以来,发展更快,展示了我国人参生产和销售所具有的潜力。目前要处理好逾量商品的收购储备,保护生产者积极性,妥善安排好今后的生产,防止大上大下。要加强栽培和加工技术的研究,提高商品质量,增强人参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提高换汇率。还要研制以人参为原料的新制剂、新品种,开辟新的应用领域。
2.三七
三七,别名人参三七、田七、早三七、金不换等。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H Chen]的干燥根。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常用名贵中药材
三七喜温凉、阴湿的环境,怕严寒、酷热、积水。栽培在山地林荫或棚下。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西。主产云南砚山、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等县;广西靖西、德保、那坡等县。为云南、广西的地道药材,销全国并出口。
三七有几百年栽培历史。民国时期,云南最高年产15吨,最低年产5吨。建国后,三七生产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并从粮食、资金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生产发展较快。50年代后,全国年均收购20吨;60年代初因自然灾害影响,生产下降;70年代生产迅速恢复,年收购达800吨,出现逾量商品积压。经过几年连续调整,年收购量降到160吨,库存减少,1985年起,供应偏紧,价格上涨,80年代后期种植面积又大幅度上升,最高年收购1200吨左右,再度产大于销。
三七属多年生名贵药材,经济价值和医疗价值高,生产不稳定。要加强宏观调控,巩固老产区,固定产销关系,按需生产。要加强栽培、加工技术指导,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展综合利用,扩大三七新用途。
3.大黄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人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功能。
大黄喜干旱凉爽气候,喜光,耐寒,忌高温、多湿。野生或栽培于阳光充足、酸碱度适中
上一篇:草决明的其他功效 下一篇:薄荷叶碎末不应弃之不用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丁甘仁: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