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的鉴别方法
骨碎补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本草拾遗》。具有补肾、续筋骨、活血止痛的功能。用于肾虚腰痛、跌打损伤、耳鸣、牙齿松动等病症。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ze.)J.sm.或中华槲蕨Drynaria baronii(Christ) Diels的根茎。槲蕨和中华槲蕨属附生草本,高20~40cm。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cm(长4~5.5cm),边缘羽状浅裂,酷似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崖石傍。
产地与分布 1.槲蕨:主产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2.中华槲蕨:主产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
鉴别要点 鉴别骨碎补主流品槲蕨和中华槲蕨是:槲蕨呈扁平长条形,略弯扭,密被黄棕色柔软鳞毛,并可见圆疤状叶痕,质较脆,断面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中华槲蕨则根茎直而细长,鳞片多脱落,呈淡棕色,质较坚,断面黄色。
名典鉴别 ①唐?《本草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②宋?马志曰:“骨碎补生江南。根寄树石上,有毛。叶如庵闾。”③《大明本草》曰:“是树上寄生草,根似姜而细长。”④苏颂日:“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赤毛及短叶附之,又抽大叶成枝。叶面青绿色,有青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采根人药。”⑤明?《本草蒙筌》:“骨碎补味苦,气温。阴湿山谷,生长最多。根着树石上有毛,叶互两小叶相对,不结花实,至冬干黄。入药采根,刮去毛用。补骨节伤碎,疗风血积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本名曰胡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甚验,故易名骨碎补也。”⑥李时珍曰:“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贯众叶。”⑦清?《本草从新》:“骨碎补,一名猴姜。根似姜而扁长。”
快速鉴别 1.槲蕨:又名毛姜、猴姜、申姜。根茎呈扁平长条状略弯曲或扭曲,有分枝。长4~20cm,宽l~2cm,厚2~5mm。表面浅棕色或棕褐色,密被细小鳞片,柔软如毛,黄棕色;两侧及上面具突起的圆疤状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下面残留须根痕。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气微弱,味微涩。
2.中华槲蕨:又名华槲蕨。根茎较直而细长,少分枝。长5~17cm,宽 0.6~lcm。表面小鳞片黄棕色,易脱落,脱落后呈黄色至淡棕色。质较硬,断面黄色。
本页关键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5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5日快讯
- 邯郸市120涉县中医院站“一键拨”开通了
- 多咀嚼 防衰老
- 肚脐敷药 缓解痛经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