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M --> 虻虫

虻虫

虻虫用于逐瘀,破积,通经。治癥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Ménɡ Chónɡ

【别名】蜚虻(《本经)),牛虻(《本草崇原》),牛蚊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绿头猛钻(《青海药材》),牛苍蝇(《浙江中药手册》),瞎虻虫、瞎蚂蜂(《河北药材》),瞎蠓(《中药志》),牛魔蚊(《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虻科昆虫复带虻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6~8月间捕捉。用蝇拍轻轻拍取,用线穿起,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

雌虻体长13~17毫米,黄绿色。复眼大型,无细毛,中部有1条细窄的黑色横带。额黄色或略带浅灰;头顶被有短毛。触角黄色,第3节肥大,基部具有粗钝的背突。唇基和颊黄灰色。下颚须第2节浅黄色,被有白色并杂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侧板、腹板灰黄色,被有黄色短毛并杂有黑色和黄灰色长毛,翅透明无斑,平衡棒黄色。足3对,中、后足的股节基部1/3处灰色;前足跗节及前足胫节端部黑色;中、后足跗节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黄灰色;第1~3或1~4腹节背板两侧有大的黄色斑点,中间有暗黄色纵带,宽约为腹部宽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黄色或黄灰色短毛,有时夹杂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两侧黄色。雄虻形状相似,但体较小,复眼被有纤细的灰色短毛。

雌虻吸食牛、马、驴等家畜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

【生境分布】平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产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西、河南、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1.5~2厘米,宽5~10毫米。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气臭,味苦咸。以个大、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味】

苦,凉,有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有毒。

③《医林纂要》:辛苦咸,寒。

【归经】

入肝经。

①《纲目》:肝经血分。

②《要药分剂》:入肝经。

【功能主治】

逐瘀,破积,通经。治癥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①《本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②《别录》: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③《日华子本草》:破癥结,消积脓,堕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研末1~2分;或入丸、散。

【注意】

孕妇忌服。

①《药性论》:恶麻黄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服之堕胎。

③《本草经疏》:伤寒发黄,脉沉急,少腹鞕,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证,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审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结闭塞者不宜用;孕妇腹中有癥瘕积聚,不宜用。凡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之。

【附方】

①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②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

③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千金方》)

④治肿毒:虻虫、松香等分。为末,置膏药中贴患部。(《现代实用中药》)

【各家论述】

①《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虻虫  癥瘕  积聚  少腹蓄血  血滞经闭  扑损瘀血  蜚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虻虫        下一篇:虻虫

>> 返回中药词典M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