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L --> 栎叶槲蕨

栎叶槲蕨

栎叶槲蕨用于祛风湿,补肾续骨,活血止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腰膝痛;筋脉拘挛;肾虚耳鸣;牙痛;尿多;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

【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拼音名】Lì Yè Hú Jué

【别名】树上槲蕨、树骨碎补

【来源】

药材基源:为槲蕨科植物栎叶槲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naria quercifolia (L.)J.Smith[Polypodium quercifolium 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用刀削去表皮鳞毛后,洗 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约150cm。根茎肉质,横生,粗约2cm,幼嫩顶部密被深棕色、披针形鳞片,顶呈钻形,基部阔卵形,盾状着生,边缘有细密的小齿。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坚硬,棕色,阔卵形,长达30cm,宽约25cm,基部心脏形而有耳,无柄,边缘深裂;裂片长圆状三角形,长2-5cm,宽1.5-5cm,先端钝圆,两面无毛,全缘;侧脉两面均隆起,上部的斜上,中部的平展,下部的向下反折或弧形,侧脉与横脉相连,小脉连结成伸长的网眼;孢子叶薄革质,坚硬,两面无毛,长圆形,长达100cm,宽约40cm,羽状深裂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翅;羽片阔披针形,长约20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稍扩大,全缘而有软骨质的边,略斜向上;叶轴棕色,中脉禾秆色,基部下面有腺体,侧脉明显斜展,横脉在侧脉间构成5-6行斜四方形大网眼,网眼内的小脉结成许多小网眼。孢子囊群圆形至椭圆形,在每对侧脉之间有2行,每个大网眼内有2个,大小不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缘、路旁的老树干上或季雨林的树干上及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等地区。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平长条形。表面棕色,密生鳞片,鳞片卵圆形,具长钻头,有锯齿,基部质状着生。两侧及上面有圆形叶柄痕,下面有细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气微,味微苦。

【性味】苦;性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肾续骨,活血止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腰膝痛;筋脉拘挛;肾虚耳鸣;牙痛;尿多;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海南植物志》:功效同槲蕨(骨碎补)。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栎叶槲蕨  肝肾两虚  腰膝痛  筋脉拘挛  肾虚耳鸣  树上槲蕨  树骨碎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类梧桐        下一篇:疬子草

>> 返回中药词典L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