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油菌
【拼音名】Jī Yóu Jūn
【别名】黄菌、杏菌、鸡蛋黄菌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鸡油菌科真菌鸡油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tharellus cibarius F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采后去泥土杂质,洗净。
【原形态】子实体肉质,肥厚,全株呈蛋黄色。菌盖幼时上凸、呈山丘状,渐平展近圆形,长成时呈漏斗状,多数两侧不对称,宽3-9cm;边缘波状,常上翘,常有不规则的瓣状浅裂。菌柄圆柱形,(2.5-9)cm×(0.5-2)cm,同粗或向下渐细,与盖面同色或稍淡,光滑,中实,中生或稍偏生。子实层下延,有狭窄、稀疏、分叉的或相互交织的棱纹(褶棱)。孢子椭圆形,光滑,无色,(7-10)μm×(5-8)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子实体肉质,呈喇叭形,杏黄色或蛋黄色。菌盖直径3-9cm,边缘波状或瓣裂,内卷。菌肉蛋黄色。菌褶窄而厚,交织面网棱状,并下延至柄部。菌柄杏黄色,长2-8cm,直径0.5-1.8cm,光滑,内实。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含尿素(urea),甜菜碱(betaine),1-辛烯-3-醇(1-octen-3-ol),阿糖醇(arabitol),葡萄糖(glucose),甘露糖醇(mannitol),海藻糖(trehalose),麦角甾醇(ergosterol),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啤酒甾醇(cerevisterol)。还含脂质(lipid),其中含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子实体含脂肪酸。
【性味】甘;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明目;润燥;益肠胃。主治夜盲症;结膜炎;皮肤干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论鸡油菌用前须炮炙及验毒兰茂:(黄菌)虽能温中健胃,但湿气居多,食之往往令人气胀。欲食者,须以姜同炙之,方能解其湿气。世人多以大蒜同煮,以为有毒蒜黑,不知蒜见毒未必即黑,姜见毒则必黑,何若以姜验之为愈也。(《滇南本草》)附注:作鸡油菌入药的尚有同属真菌小鸡油菌 Cantharel-lus minor Peck.菌盖直径1-3m,孢子稍小,菌柄长1-2m,中空。分布于福建、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鸡油菌 夜盲症 结膜炎 皮肤干燥 黄菌 杏菌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