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J --> 荚果蕨贯众

荚果蕨贯众

荚果蕨贯众用于清热解毒;杀虫;止血。主治热病发斑;腮腺炎;湿热疮毒;蛔虫腹痛;蛲虫病;赤痢便血;尿血;吐血;衄血;崩漏。

【出处】本品为贯众品种之一,《本草图经》在贯众条下注云: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杆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翎……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并附有淄州贯众图。根据分布及形态记述和附图所示,其原植物与荚果蕨相符。但也有人认为是蹄盖蕨属(Athyrium)或鳞毛蕨属(Dryopteris)植物。

【拼音名】Jiá Guǒ Jué Guàn Zhònɡ

【别名】小叶贯众、黄瓜香、野鸡膀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Osmunda struthiopteris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约90cm。根茎直立,与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二型,有柄;营养叶长圆倒披针形,长40-90cm,宽15-25cm,叶轴和羽轴偶有棕色柔毛,二回深羽裂;下部10多对羽片向下逐渐缩短成小耳形,中部羽片宽1.2-2cm;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具圆齿;侧脉单一。孢子叶较短,直立,有粗硬较长的柄,一回羽状,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围囊群。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侧脉分枝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膜质,白色,成熟时破裂消失。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3200m的高山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

1.性状鉴别 本品呈倒卵形或长圆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长10-16cm,直径在4-7cm;棕褐色;全体密被叶柄残基、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1条纵棱,近上端可见V或M形突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黄白色小点(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有1-3条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2.显微鉴别 根茎(直径1.3cm)横切面:表皮常脱落,最外面为数列至10余列厚壁细胞,分体中柱10余个,断续环状排列。内皮层明显。木质部由多角形管胞组成;周围为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有大形裂隙,细胞内充满细小淀粉粒。

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内皮层明显;木质部两端呈弯钩状折叠;周围为韧皮部。维管束周围可见棕褐色的分泌细胞。

【化学成份】含蜕皮甾酮(ecdysterone),尖叶土杉甾酮(ponasterone) A,蕨甾酮(pteoster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东北贯众素(dryocrassin),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为主的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荚果蕨根茎及叶柄基部的煎剂稀释到16%浓度时,体外对猪蛔虫头段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松弛作用。50%-70%的煎剂对整体猪蛔虫作用2-6小时后,猪蛔虫的活动呈不同程度的抑制。

【鉴别】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5g,在沙氏提取器中,用氯仿回流提取3小时,回收氯仿至20ml供点样用。以β-蜕皮激素为对照品。用硅胶G(上海荧光化学厂)铺板105℃活化1h。以氯仿-甲醇(9:1)展开,展距15cm。用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相应位置处均显蓝色斑点。

【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血。主治热病发斑;腮腺炎;湿热疮毒;蛔虫腹痛;蛲虫病;赤痢便血;尿血;吐血;衄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5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荚果蕨贯众  腮腺炎  湿热疮毒  蛔虫腹痛  蛲虫病  小叶贯众  黄瓜香  野鸡膀子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荚果蕨贯众        下一篇:檵花

>> 返回中药词典J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