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D --> 地肤子

地肤子

地肤子用于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ì Fū Zǐ

【别名】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原形态】

地肤(《本经》),又名:箭、王蔧(《尔雅》),王帚(《尔雅》郭璞注),扫帚(陶弘景),涎衣草(《唐本草》),鸭舌草、独帚(《本草图经》),白地草(《纲目》),黄蒿(《本经逢原》),地面草。

一年生草本,高约50~15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秋季常变为红色,幼枝有白柔毛。叶互生,无柄;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7厘米,宽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幼叶边缘有白色长柔毛,其后逐渐脱落。花1朵或数朵生于叶腋,成穗状花序;花小,黄绿色;花被筒状,先端5齿裂,裂片三角形,向内弯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龙骨状,裂片背部有一绿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于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圆形,花柱极短,柱头2。胞果扁圆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展开成5权横生的翅。种子1枚,扁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于庭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此外,辽宁、青海、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圆形五角星状,直径1~3毫米,厚约1毫米。外面为宿存花被,膜质,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土灰绿色或浅棕色;有的具三角形小翅5枚,排列如五角星状。顶面中央有柱头残痕,基部有圆点状果柄痕,及10条左右放射状的棱线。花被易剥离,内有1粒小坚果,横生,果皮半透明膜质,有点状花纹,亦易剥离,种子褐棕色,扁平,形似芝麻,在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点状花纹,中部稍凹,边缘稍隆起,内有马蹄状的胚,淡黄色,油质,胚乳白色。气微,味微苦。以色灰绿。饱满、无枝叶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种子含三萜皂甙、油15%。绿色部分含生物碱。

【药理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大鼠无利尿作用。

【性味】

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寒。

【归经】

入肾、膀胱经。

①卢复:入膀胱。

②《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

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①《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②《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③《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⑦《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注意】《本草备要》:恶螵蛸。

【附方】

①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②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怀熟地一两,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地肤子一钱。煎服。(《医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地肤子  疝气  风疹  疮毒  地葵  地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地肤子        下一篇:杜香

>> 返回中药词典D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