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藤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 Bǎi Zú Ténɡ
【英文名】 Creeping Pothos
【别名】神仙对坐草、石上蜈蚣、飞天蜈蚣、百足草、铁斑鸠、巴岩姜、姜藤、天蜈蚣、土石蜈蚣、雄鸡尾、细蜈蚣草、蜈蚣草、石蜈蚣、下山蜈蚣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百足藤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hos repens (Lour.) Druce [Flagellaria repens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百足藤,附生藤本,长1-20m。分枝较功,营养枝具棱,常曲折,节间长0.5-1.5cm,节上气生根长1-2cm,贴附于树上;花枝圆柱形,具纵条纹,节间长1-1.5cm,一般没有气生根,多披散或下垂。叶柄长楔形,先端微凹,长达13-15cm,宽1-1.5cm,幼枝上叶柄长2-3cm,宽4mm;叶片披针形,向上渐狭,长3-4cm,宽5-7mm,与叶柄皆具平行纵脉,细脉网结,但极不明显,幼枝上叶片较小,长1-2cm,宽3-4mm。总花序柄腑生和顶生,长约2-3cm;苞片3-5,披针形,长1-5cm,覆瓦状排列或较远离;花序柄细长,长11-13cm,基部有一长1-2cm的线形小苞片;佛焰苞绿色,线状披针形,锐尖,具长尖头;肉穗花序黄绿色,雄蕊黄色,雌蕊淡绿,细圆柱形,长5-6cm,果时伸长可达10cm,具醒;花密,花被片6,黄绿色雄蕊和柱头稍超出花被,花药黄色。浆时成熟时焰色,卵形,长约1cm。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林内石上或树干上附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散瘀接骨,消肿止痛。主劳伤;跌打肿痛;骨折;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酒炒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有祛湿凉血、止痛接骨的功能,用于劳伤、跌打、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百足藤 神仙对坐草 石上蜈蚣 飞天蜈蚣 百足草 铁斑鸠 巴岩姜 姜藤 天蜈蚣 土石蜈蚣 雄鸡尾 细蜈蚣草 蜈蚣草 石蜈蚣 下山蜈蚣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丁甘仁: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