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籍中牛乳药用情况
我国先民自古就通过饮用牛乳强身健体、祛病消灾。早在先秦时期,北方以游牧为主业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取用牛乳,《内经》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至秦汉时期,少数民族已开始食用乳酪等加工乳制品。《史记》曰:“(匈奴)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更美也。”《汉书》谓北方民族“以肉为食兮,以酪为浆”。此后长城以南区域的汉族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开始取食牛乳。汉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牛乳及乳制品不仅可以使人饱腹,而且口感甘美,并进而发现了其药用价值。
牛乳药用价值
南朝陶弘景引汉末医书《名医别录》首次明确指出了牛乳的药用价值:“牛乳,微寒。补虚羸,止渴,下气。”但由于《名医别录》早佚,故此说是否为《名医别录》原文,尚存疑问。在陶弘景之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也载以牛乳入药的外用医方:“好硫黄三两,末之,牛乳五升……直以乳煎硫黄,不用水也。”这说明东汉末或至迟在东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牛乳的药用价值。
唐代医籍开始大量出现关于牛乳药用的记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牛乳汁,味甘,微寒,无毒。”唐《新修本草》亦持类似观点。唐以降古医籍在描述牛乳性味时开始注重牛乳来源,认为不同品种牛的牛乳药性有所差异,根据来源将牛乳分作黄牛乳、黑牛乳和水牛乳。此外,还有秦牛乳一说,秦牛是北方牛种统称,包括黄牛和黑牛,有时也可以专指黑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牛有秦牛、水牛二种,秦牛小而水牛大。”医家认为牛乳来源会影响药性,《千金翼方》论及“恶刺方”时,将乌牛乳和一般黄牛乳相对而论,暗示了乌牛乳的药性强于黄牛乳,是和药首选:“五月蔓荆子捣末,和乌牛乳封之,无,即凡牛乳亦得。”但是该书又在《养老食疗》篇的“服牛乳方”下明确指出:“……平旦取牛乳服之,生熟任意,牛须三岁以上、七岁以下纯黄色者为上,余色者为下。”选择药性稍欠的黄牛乳入药,应当是虑及了年长者的身体需求状况。而稍早成书的《新修本草》除对北方牛种牛乳药性加以肯定,还提及了南方水牛乳的药用情况:“水牛乳,云造石蜜须之,言作酪浓浓,味胜秦牛。秦牛乳性平。”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凡以乳及溺屎去病,黑牛胜黄牛。”
宋代医籍对牛乳药性的描述更为严谨。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指出:“凡牛之入药者,水牛、秦牛、黄牛取乳及造酥、酪、醍醐等,然性亦不同,水牛乳凉,秦牛乳温。”比之略晚的《证类本草》引用并肯定了苏颂对牛乳药性的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秦牛乳温”的说法与前代“牛乳微寒”说有所出入,但结合相关内容应将其理解为秦牛乳与水牛乳相比较则有温寒差异,而非指秦牛乳药性本身就属于温性。明代吴昆《医方考》、清代汪昂《医方集解》均有“牛乳甘温,能养血润燥”之语,疑受《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相关描述影响。总之,绝大多数医籍对牛乳药性的描述基本一致,认为其性平或微寒,味甘,无毒,但又与其来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方牛只牛乳相对性温,水牛乳相对寒凉。
元、明、清医籍中补充了一些牛乳的其他功效,元代李杲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明确指出牛乳的通肠效果,谓之“牛乳补诸虚,益气通肠。”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和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都明确肯定了牛乳对反胃、呃逆的疗效。
牛乳药用模式
根据古医籍所载,牛乳既可以乳态形式药用,又可以乳制品形式药用,通过梳理所见古医籍,将牛乳药用模式讨论并举要如下:
牛乳生饮
今天普遍认为生牛乳不宜直接饮用,因为虽然生牛乳易于人体吸收,但其间孕育着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可能对饮用者产生较大身体危害。古医籍对牛乳药用的描述大多也强调须经过加热之后方可饮用,认为生饮或过熟饮用牛乳均不利于身体健康:“上取牛乳,微温饮之,生饮令人利(痢),熟饮令人渴,故宜微温。”(《太平圣惠方》)但是古代医家出于用药的实际需求,仍提出了牛乳生饮的模式。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指出“生牛乳暖如人体”,论及“诃黎勒丸”时说“性热者,以生牛乳下……不问食之前后。”强调了性热之人当服生牛乳。
牛乳熟饮
古代医家认为牛乳不当热饮,即便将其煮沸,亦应待其冷却至常温而饮之。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载:“《拾遗》云凡服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热食则壅,不欲顿服。”“牛乳方:牛乳(一升,真者,微熬),上空心,分为二服。极补益五脏,令人强健光悦。”《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消渴烦闷,常热,身体枯燥,黄瘦。牛乳方。牛乳(一升,真者,微熬)上空心,分为二服。极补益五脏,令人强健光悦。”
组方制药
古人将牛乳视作药材进行组方,通常是利用其补中益气、祛羸除弱之效。因此,牛乳常现于小儿羸弱方、老年病方或其他虚症药方中。由于小儿身体尚虚,一些病状与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全有关,用药不宜猛烈,而应以缓补为主。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在论及“小儿痢后虚,手足心热,痢纵未断”时载方:“橘皮、生姜(各三分),上二味,切。以牛乳半升,煎取四合,去滓分温服之。”又如《备急千金要方》载:“治小儿哕方:生姜汁、牛乳各五合,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二服。又方: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牛乳制品药用
古人不仅注意到牛乳的功效与差异,还善于将牛乳制成各种乳制品用以保健。早在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即载有用“牛乳蜜汤竹沥粥”来预防热病的说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首见“乳糖”制品:“炼沙糖和牛乳为乳糖,惟蜀川作之……会稽所作乳糖,殆胜于蜀。”可惜李时珍并未言明乳糖与普通砂糖在药性上的差异。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酥酪醍醐,皆牛羊乳所作,滋润滑泽,宜于血热枯燥之人。”“酥酪醍醐”在唐代甚至更早就被人们用以食用,酪是从牛羊乳中提炼所得,从熟酪中又可提炼出酥,从酥中再提炼可得精华物,即为醍醐。古人在食用这些乳制品的过程中,也渐渐发觉了其药用价值。其他多部本草书如《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也介绍了酥酪等物的药用价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牛乳作为营养保健食品,其营养价值和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早为古人发现。通过食用牛乳和乳制品强健体魄是中国古人一直知晓并实践着的,绝不是海外舶来之物。
上一篇:《伤寒论》热结膀胱证治 下一篇:无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六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宣畅通泻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 端午到 艾叶俏
- 情深意长的中药“关系”
- 端午佳节的健康运动与风俗
- 股骨头“青睐”三类人群,中医如何防与治
- 痰湿体质的“5大特征”与调体法则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