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消渴病常用对(角)药浅析

消渴病常用对(角)药浅析

所谓对药,亦称药对、对子,始见于《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

所谓对药,亦称药对、对子,始见于《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角药属于对药的范畴,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及配伍法则,形成的一种配伍技巧,将三味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协同增效,紧扣病机,可起到普通药对和简单药物拼凑难以达到的临床效果,很好地诠释了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

柴胡 半夏 黄芩

本组角药具有清肺胃郁热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早、中期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组对药,适用于消渴病初期肺胃郁热之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本组药物配伍精当,直入病机。其中柴胡治疗伤寒邪热,如叶天士所言“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邪气也。”柴胡与黄芩同用,泻肺胃实火,调肝胆气机;柴胡合半夏,疏肝和胃,散痞除湿;黄芩合半夏能苦寒清热,和胃降逆,辛苦相合,调和肠胃。三药合用,便能清肺胃郁热,调肝胃气机,宣通上焦、和畅中焦、下行津液,消渴自除。常用量:柴胡6~10g,半夏10g,黄芩6~10g。

黄芪 天花粉 黄连

本组角药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早、中期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角药。适用于消渴病初中期燥热内盛、气阴两虚之证。

刘完素《三消论》云:“三消者,燥热一也。”本组药物简洁明确,直入病机。其中黄芪补气健脾、固摄津液;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是治消渴之要药;黄连功善泻火、燥湿、解毒,在此清中焦胃热。《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二阳结,谓之消。”胃与大肠俱热结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黄芪的降血糖效果较好。三药合用,具有清热益气养阴之功,是治疗肺胃郁热久而耗气伤阴,致燥热内盛、气阴两虚型消渴病的经典组合。常用量:黄芪30g,天花粉30g,黄连10g。

沙参 麦冬 五味子

本组角药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早、中期消渴病常用的一组角药。适用于消渴病中期气阴两虚、燥热伤津之证。

本组药物从生脉散化裁而来,生脉散出自张元素《医学启源》,本为暑热汗多,耗伤气阴而设。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为君药。麦门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药。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裴老师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可致气阴两虚,病位在肺、胃、肾,故将人参换为北沙参,一则针对消渴病的主要病因,增强养阴生津的功效;二则人参无清虚热的消渴病患者以阴虚为本,故用北沙参可滋阴清虚热,标本同治。正如《本草从新》言:“北沙参,专补肺阴,清肺火。”三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之功。常用量:北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

苍术 薏苡仁 大黄

本组角药具有健脾燥湿、清热泄浊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痰湿中阻、体型肥胖患者最常用的一组角药。

中医认为脾虚湿盛,久则湿郁生痰化热,病位多在中焦。治以健脾燥湿、清热泄浊。本组角药中苍术辛、苦、性温,辛温升散,苦温燥湿,芳香化浊,醒脾运胃,升阳散郁,燥湿而不伤阴,湿去脾自健,脾运湿自化;薏苡仁健脾、清热、利湿,与苍术合用,适宜治疗脾虚湿困所致的形体肥胖、倦怠懒言等;大黄苦寒降泻,能泻热通肠,使邪热湿浊有出路。三药合用,能健脾燥湿、清热泻浊,减轻体重,调节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常用量:苍术10~15g,薏苡仁15~30g,大黄3~6g。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本组角药具有滋补阴精、固摄津液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中、晚期消渴病最常用的一组角药。适用于消渴病肝肾亏虚,肾失固摄之证。

此三味药来源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主治肾消。其中熟地,甘温质润,归肝肾经,性情和缓,守而不走,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张景岳称其“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以纳于肾。山药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从右以纳于肾。三药合同,既能五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脏之气,尽行纳入肾脏,以为统摄藏阴之主,而不致两歧。三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阴精、秘摄下元之功效。常用量:熟地黄10~15g,山萸肉15g,山药30g。

川芎 丹参牛膝

本组角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各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组角药。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在临床上“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消渴病治疗的始终,常用川芎、丹参、川牛膝相互配伍。其中川芎辛香行散,中开郁结,下调经水,活血化瘀;丹参既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又可养血安神,所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川牛膝苦酸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性善下行。三药合用,具有活血养血、祛瘀不伤正、通络止痛之功。常用量:川芎10g,丹参20g,川牛膝15g。

本页关键字:药对  对子  伤寒杂病论  内经  角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补肾通络法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一篇:温阳通脉治脚冰凉验案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