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液亏证与大肠燥结证鉴别
鉴别分析
大肠液亏证和大肠燥结证,同为大便秘结的病变,伴不同程度的口咽干燥、心烦、舌红等津伤证。但因有津亏和热盛的孰轻孰重,故症状各异。
大肠液亏证:因津液不足,大肠失于润滑,则大便干燥,难以排出,甚则秘结,即“无水行舟。”古人对此多有论述:“人身之中,腐化糟粕运行肠胃者,气也;滋养津液,灌溉沟渎者,血也。产后气虚而不运,故糟粕壅滞而不行,血虚而不润,故沟渎干涩而不流,大便不通乃虚秘也”(《万密斋家藏妇科》)。“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张景岳语),临床常见于习惯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及产后便秘。阴液有濡润和滋养全身的作用,若阴液亏虚,无以上承,则口咽干燥;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心神,心神不宁,则心烦;大便多日不解,停留腹内,浊气不降而上攻,故头昏而晕,口臭;舌红少津,脉细涩皆为津亏阳亢之象。
大肠燥结证:因里热炽盛,消耗津液,燥屎内结,气机阻塞,故腹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假如邪已入腑,发热转为潮热,致有谵语、燥渴、便闭、腹胀等症。是为邪气结聚……”(《医学心悟》)。肠中燥热内盛,蒸发糟粕中水液,则燥屎更硬;臭水下趋,则为热结旁流,利下黄水臭秽。正如《温疫论评注》所云:“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自止。服汤不得结粪,仍下利臭水及所进汤菜,因大肠邪胜,失其传送之职,知邪犹在也,病必不减,宜更下之。”《读医随笔》认为:“燥屎为津液耗虚,肠胃枯结,而屎不得下,是阳之有余,阴之不足也。”火热上攻,气血壅盛,则面赤;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喜润而恶燥,感受热邪则最易伤津化燥,故津液被灼,则口唇干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干燥。阳明经旺于日晡时(下午3~5时),邪热犯于阳明,阳明经气盛,故日晡发热。日晡发热是潮热中的一个类型,也是阳明实热的发热特点,“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伤寒论》)。其中日晡所发潮热,道出了燥屎已在肠中内结的证据。舌质红,脉滑数为里热炽盛,血流急速的征象。
大肠液亏证和大肠燥结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均有便秘,但前者属阴液不足,肠道失于润滑,因虚而秘,故大便干结,常数日一行,为经常性的便秘,后者因燥热内盛,消灼津液,燥屎内结,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职,因热而秘,故大便秘结,伴有腹满胀痛、拒按的症状。二者均有伤津症状,前者仅为口咽干燥,舌红少津,为阴虚内热所致;后者则为口唇干焦,口渴需饮水自救,苔黄而燥,显然重于前者,因热炽津伤所致。二者均有神志症状,前者因阴虚生内热,故心烦,为自我感觉的症状,见于虚热证;后者因实火扰动心神,故为烦躁,常表现为手足躁动或扬手掷足,远离衣被,外观(望诊)即可察知,见于实热证。总之,大肠液亏证和大肠燥结证,除具大便秘结的共证外,前者兼有阴液不足的征象;后者兼有燥热内盛的征象。大肠液亏证,一般无日晡潮热、热结旁流的阳明腑实证。
大肠液亏证和大肠燥结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为:阴液不足,肠失濡润,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浊气不降而上攻。常因经常便秘,虚坐努责,而形成痔疮和肛裂。后者病机为:邪热炽盛,伤津耗液,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或邪热与有形糟粕相搏结于肠道,气机阻滞,热盛伤津。若热势不减,渐伤津液,也可形成大肠液亏证,或火热灼伤血络,形成大便下血的病理转归,前者为虚证,后者
本页关键字:中医特色 内科秘法 大肠液亏证与大肠燥结证鉴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辨治不寐 先治其心 后医其身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