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是彰显中医先进性
怎样突出中医特色?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被一种现象所困扰:一方面强调突出中医的人文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一方面又坚决反对中医研究向现代科学问道;一方面强调中医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一方面又呼吁中医要回归传统,要原汁原味。中医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突出中医特色就一定要与现代科学对立吗?说明我们在对待突出中医特色的问题上认识还很不一致。突出中医特色,就是突出中医优势,就是彰显中医的先进性,这应当是一个基本认识。
突出中医特色的根本意义何在
突出中医特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这是中医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和把握的,不明其意义的根本所在,突出中医特色就会盲目,就会失去方向。中医之所以有别于西医,是因为它在思维、理论与方法上具有与西医不同的特色,但二者又都称之为医学,说明两者存在的目的又是相同的,都是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的。为人类健康服务,既是西医存在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医存在的根本目的。医学因为疾病而产生,必然以治疗疾病、消除疾病为根本任务。突出中医特色的根本意义也在于此。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把握,突出中医特色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治疗疾病和消除疾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措施都是一样的,即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提高对疾病的防治能力。中西医之争,说到底,就是对疾病防治能力的比较和较量。谁的能力强,谁就占有优势,谁就会赢得社会需求。防治疾病的能力上不去,其他方面无论多么有优势都不会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中医作为一门实用科学,突出其特色,就要首先将特色化为一种优势,化为一种超越西医的优势,只有成为优势,中医才能有好的社会需求,才会有生命力,其特色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与突出。
在对突出中医特色的认识上,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其根本意义所在,以为突出中医特色就是要守住中医的传统,使之原汁原味,这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假如我们的特色不能成为一种优势,不能成为一种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将如何来传承?失去社会需求,即使靠政策的保护传承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思想如整体思维、阴阳平衡观、五行联系观、气一元论等,仍然是当下整个医学普遍认可的科学思想,但是在理论细节和防病治病方法上,中医既有先进的一面,也存在不足的一面。突出中医特色,就是在弘扬先进的同时,把不足的、落后的一面经过发展、提高使之完善,成为优势。中医特色是中医本质的反映,失去中医特色,就等于是中医的消亡。中医要代代传承,就要通过发展、创新不断为中医注入旺盛的生命力,使之保持永久的活力。所以,突出中医特色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中医特色理论和特色方法的科学水平。
要辩证地认识中医特色的变与不变,“不变”是指中医特色的本质不变,如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不变;“变”则是指其思维的系统水平、理论的科学水平、方法的现代水平要随时代不断发展提高。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医的特色理论与方法不断去满足日益提升的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不要仅停留在口号上,要贯彻到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在坚守特色的同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所以,突出中医特色,还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医临床首先要得到很好的发展,要有充足的生命力。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皮,中医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是,中医如果先行消失,传统文化又靠谁来承载和传承?所以,要让中医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首先让中医属于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即科学中医)得到很好的发展,化为临床永久的优势,这样社会才能对中医有需求,中医才有可能和能力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我曾经提出,“中医复兴,首先是科学中医的复兴”,这是中医发展的逻辑起点,因为社会需要的首先是科学的中医,即能够防治疾病的中医,没有科学中医的复兴,就不可能有包括“文化中医”在内的整个中医的复兴。有人担心发展科学中医会弱化文化中医,因而找出种种理由阻碍将中医放入科学范畴中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如果因此放弃对科学中医的发展,文化中医也将随着科学中医的衰弱而枯萎。
突出特色是彰显中医先进性
如上所谈,突出中医特色,就要首先使中医特色化为优势,这是突出中医特色的基本前提。特色优势,说到底,就是中医特色表现出来的先进性。突出中医特色,就是彰显中医的先进性。那么,我们的中医特色是否都完全具备先进性了呢?显然没有。我们在很多方面比西医有优势,同样在某些方面又与西医存在差距,互为优势就一定互有不足。我们要客观面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实事求是,这是对待中医特色应有的态度。
中医特色的先进性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方面,一是科学方面,这是中医具有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客观地说,中医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中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文化方面的优势显著强于科学方面的优势。但是,中医承担着传承文化与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双重重任,而且后者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中医的两个肩膀都要硬,两个重任都能担得起。从当下看,中医之所以与西医存在距离,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社会需求还不够高,即中医防治疾病的能力还需要大大提升。所以,如何提高中医防病治病的能力,是当前中医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当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科学中医”的问题就应当放进科学的篮子里来解决。有人反对说“科学的篮子装不下中医”。是的,如果把包括中医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医都放进科学的篮子中当然不行,而把属于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即与中医疗效相关的科学问题交给科学来解决,不仅可行,而且也是符合逻辑的。将中医进行“文化中医”与“科学中医”的区分,就是在强调中医既具有人文属性也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对待。我们不要一提科学或一与科学沾边就视为“西化”,就扣“科学主义”的帽了。客观地说,在中医的现代研究中科学主义还远远不够,不仅不能抵制,还要大力提倡。从发展时间上看,现代科学真正涉足中医研究领域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放在中医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还在孕育阶段,这就科学主义了?也太敏感和夸张了吧?对待中医研究中的新事物、新探索应该持怎样的态度,事关中医的发展方向。
就整体思维而言,它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它的发展已经受到局限。因为在传统视野下的整体现象只限于机体外在的宏观层面,在现代科学背景下,机体内在的微观变化也属于整体现象的一部分,但由于中医微观研究的迟缓使之未能纳入整体思维的范畴,导致了整体思维的范围局限、信息采集不完备,而使疾病诊治难以超前。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治未病”优势的发挥。现在临床表明,许多重要的疾病信息在机体内在微观层面就已经形成,但经过由内而外传达到机体表面形成中医证候时,一些重要的治疗时机已经错过。如果我们仍然局限在自然哲学层面以传统方法进行中医研究,而不是积极向现代科学问道,利用其先进手段和技术向中医微观研究领域拓展,将机体内在的微观现象纳入整体思维的范畴,中医整体思维的优势就可能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面前风光不再。
中医特色的先进性,是中医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了先进性,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但是,中医特色的先进性只表现在疾病防治能力上是不够的,还应当充分体现在价格低廉上,价格低廉是中医的传统优势。中医首先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的,突出中医特色,就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只追求诊治方法的现代化,而忽略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那不能叫先进。特别是当下中医院的发展,在引进和使用一些现代先进诊疗仪器问题上,一定要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以疾病需要为根据,不能使之成为医院获取利益的工具,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长此以往,不仅中医毫无先进性可言,中医特色也会消失殆尽,中医便不再是中医。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突出中医特色是否一定要追求“纯”,是否只有“纯中医”才能体现中医特色?如果是那样,中医只能回归传统,远离现代科学。问题是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带来中医的大发展?能不能提高中医的现代社会需求?能不能实现中医的全面复兴?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对一些慢性疾病是可以独立进行诊治的,并且体现出了明显优势,而对一些急症重症的诊治,如果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借助于现代医学方法的辅佐和支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就难以得到体现,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所以,中西医结合对中医发展来说不仅无罪而且有益,如果把中医“西化”问题归罪于中西医结合,不仅与临床实际不符,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中西医优势互补,是经过实践证明并且得到医学界普遍认可的,如果我们连这样的临床事实都不能面对,我们还有什么勇气去发展创新,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中医的复兴?
总之,突出中医特色就是彰显中医的先进性。不具有先进性的中医特色,不仅难以突出,也一定不会有生命力的。中医发展一定首先要有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对一切有利于中医特色发展的先进手段和方法为我所用,而不问中西。唯有如此,中医才能放开手脚,大步迈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上一篇:“洗洗澡”能提振精气神 下一篇:陷谷深刺解呃逆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