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汗证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过程中。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可选大补黄芪汤(《丹溪心法》)加减: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煅牡蛎。偏气虚,可选玉屏风散加味;偏血虚,可选归脾汤。成药可酌选人参养荣丸、虚汗停颗粒、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
营卫不和型: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可表现为局部出汗、半身出汗,舌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煅牡蛎、黄芪、浮小麦、麻黄根。若汗后发冷,可酌加附子以温阳敛汗。成药可选桂枝颗粒合虚汗停颗粒或黄芪精口服液。
虚火内炽型: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降火滋阴,以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煅牡蛎、浮小麦、乌梅、银柴胡、麦冬、五味子。成药可酌选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丸。
邪热郁蒸型: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尿黄,大便偏干,舌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热化湿,以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甘草、茵陈。成药可酌选龙胆泻肝丸、四妙丸。
必须说明的是,对单独出现的汗证,依此辨证治疗效果确凿。对急性热病、危重症和其他疾病引起或伴发的汗证,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上一篇:《伤寒论》词义札记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