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视阈下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又称仲夏、毒月、皋月、蒲月、榴月、端阳月。根据时令变化,五月阳气盛极转衰,阴气骤生,侵袭阳气,人们易中“湿热之毒”“寒湿之邪”,滋生疾病。因此,需端正纯阳之气、驱辟阴邪,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这样一来,“登高顺阳”、有着“天医”之称的端午节也就应时而生,并衍生出一系列养生祛病之举。
古往今来,我国各地的端午节风俗、活动有地方差异性,诸如食粽子、挂艾叶、悬菖蒲、祭祀先祖、龙舟竞渡、佩戴饰物、饮(涂)雄黄酒(菖蒲酒)、洗药浴、吃药膳、采草药、贴“五毒图”等,以期祛毒避疫保平安。诚如古诗所云:“包中香黍分边角”“艾叶黄酒可驱邪”“蒲黄酒对病眠人”“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明朝端午浴芳兰”。
端午节历久弥新,对于许多节俗,人们巧妙地将自然属性升华为精神属性,且有鲜明的中医意象和具象。古人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将黍米包起来成为牛角状,称之“角黍”(粽子)。古时候,牛角是祭器,角黍是阴阳争时以端其正的象征。粽子制作的原材料也体现着阴阳学说,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菰叶,生长于水中,属阴。菰叶与黍米结合,实为“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阴阳包裹义同参”。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粽子中的糯米、红豆、红枣、益智仁等具有利水湿、解热毒、补益脾胃、暖肾固精等功效。
用于祛除阴气毒气附体的鬼怪、辟邪去灾、提振阳气、健身增寿之艾草、菖蒲、雄黄等皆性温,归为阳性之物。龙舟竞渡,夏季五行属火,人有阳刚之气,水为阴柔之性,三者共为一体,相得益彰。专家认为龙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等。食用“以毒攻毒”的五毒饼,佩戴用中草药制成“避邪驱瘟”的香囊和“益人寿命”的五色缕,以“天中五瑞”(菖蒲、艾蒿、石榴、大蒜、龙船花)克“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江南地区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雄黄酒)等,象征着五方、五行及其相生相克。顺应天时地和,阴阳便会平衡,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
古人应对“毒月”颇有心得,并将采药、药浴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孙思邈《摄养论》载:“是月肝脏气休,心正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早起早,慎发泄,五日尤宜斋戒静养,以顺天时。”端午时节为采药之良日,古籍云:“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同时,人们还以佩兰、艾叶、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煮水洗浴祛病。宋代诗人吴文英在《澡兰香·淮安重五》诗中记录了端午时俗景况:人们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头戴篆文书写的咒语符篆,菖蒲浸酒,熬煮兰水沐浴,以避邪驱疫。
端午节众多仪式、活动的背后有着阴阳学说的赓续与多样性表达,体现着阴阳五行的和谐融通。中医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以及调节阴阳气化等作为自身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治、预防,并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黄帝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调阴与阳,精神乃光”。张景岳《传忠录·阴阳篇》云:“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中医理论及其实践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思维,彰显异样色彩,扮靓百姓生活。
本页关键字:端午节 中医意象 五毒图 辟邪去灾 顺应天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趣谈中药葫芦 下一篇:情深意长的中药“关系”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六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宣畅通泻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 端午到 艾叶俏
- 情深意长的中药“关系”
- 端午佳节的健康运动与风俗
- 股骨头“青睐”三类人群,中医如何防与治
- 痰湿体质的“5大特征”与调体法则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