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有这样一段话:“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是“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与预防疾病的问题。
这段原文是说: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疾病就无从发生,就能健康长寿。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情志情绪表现由心脏主宰,即《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养神即是养心,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及所有的组织、器官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身体才能健康,寿命才能绵长。所以,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淡泊质朴、少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因此保持充沛的正气,机体抗病能力强盛,疾病就无从发生,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情志失调 内伤为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情况下情志不会致病,如果突然、强烈或过于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耐受范围,即可成为病因而引起内伤病。因为五脏的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情志活动与五脏关系密切。根据五行对情志五脏的分属,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和忧、肾在志为恐和惊。因此,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可产生相应的病证,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譬如过度的恐惧伤害肾,可出现神志失常、腹泻、遗尿、遗精、阳痿等病证。
恬惔虚无 精神内守
“恬惔虚无”作为精神情志养生总的原则,本身也是一种养生的手段和方法,其通过调节个人的精神情志,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异常精神刺激扰动心神,干扰五脏,以使“精神内守”,达到“病安从来”、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恬惔虚无 清静养神
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生理机能都受到神的支配和调控,神经常处在“动”的状态,包括机体新陈代谢在内,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在“恬惔虚无”养生原则下,调摄精神情志养生的重点是“清静养神”,通过调节以保持意志、情志活动的正常状态。
清静养神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少欲望:就是要求人们思想闲静,没有过分的欲望。如果经常用神,则精神容易耗散。其次是少思虑:思虑太过,尤其是焦虑苦思最能伤神。清静养神要求少思虑并不是思虑越少越好,而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精神修养,掌握正确思想方法,能够理智地待物处事。第三是调情志:要求自己保持乐观、愉快、宁静的情志状态,对于那些难以避免的精神刺激,培养良好的性情,陶冶出健康的情操,起到克服或调节的作用,预防情志失调引发疾患。
恬惔虚无 动静相宜
“恬惔虚无”,主张凡事要如《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样,柔弱退让,内守安静,静极而动,阴极而阳,从而达到精神不敝,内修外养,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在诸多养生法中,以动静结合著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引、按跷、吐纳、坐忘这一类称为气功的自我身心养生保健方法。《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有人认为就与古代气功锻炼相关,点明了气功锻炼最重要的核心即“调心”的要求。至于本篇“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则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气功锻炼。
气功有动静之分,但动功并非动而不静,静功并非静止,而是人体功能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气功的本质是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兼,调节人体平衡,故可益寿延年。南朝养生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练气功必须掌握调身、调息、调心三个环节,其中调心就是入静,初步入静多表现为心气平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也相对减弱;进一步锻炼,思想更加净化,主观上只有一丝气息,绵绵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入静进一步发展,则自觉恬惔虚无,静若止水。由此可知,时常练气功,是促使精神内守、健康长寿的养生保健措施。
恬惔虚无 免伤七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外界各种客观事物刺激人体,势必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相应的情志、情绪变化。前面已经讲过情志失调对身体的伤害。若要“恬惔虚无”,则不能产生过激的情志,同时亦不能使不良情志长期存留,不为情志、情绪所伤,方能“精神内守”。在日常生活中要着重调控如下过激情志、情绪,以维护我们的心身健康。
首先是慎狂喜:适度喜悦,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调和,心气舒畅。可是喜也有限度,若超过极限,或对突如其来之喜事情感节制不好,则对健康不利。所以,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对突然而来的喜事,要懂得节制,要时时注意心理平衡。其次是戒暴怒:轻度的发怒,有时有利于抒发压抑的情绪,有益于健康,关键在于适可发怒,善于自我调控,莫使“一发不可收拾”。 预防暴怒可用警示、提醒的方法,经常提醒,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是解忧思:化解忧思,一则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阔心胸;二则要善于换位思考,必要时要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第四是化悲痛:防止悲痛过度,平时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透世事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处置悲哀厄运,方可促进心神健康。第五是避惊恐:避免惊恐伤身,关键平时要做到锻炼心智,正气内存,遇事不惊,大义凛然,泰然处事。
本页关键字: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 精神内守 情志失调 恬惔虚无 免伤七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幽默能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暑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07月25日快讯
- 浙江磐安药市2016年07月25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月07月25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07月25日快讯
- 杂色带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