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别称背后的故事
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亦有“团圆节”“赏灯节”“中国情人节”“放偷节”之别称,每个别称背后都有令人难忘的故事。
东方朔与宫女元宵
元宵节中的元宵,传说是位宫女的名字。东汉时期,汉武帝宠臣东方朔为人风趣善良,智慧仁慈。有一日,他去御花园赏梅,遇见宫女元宵正欲投井自尽。他问明原因后,才知元宵姑娘因进宫后长久不见亲人而思念成疾,便有了轻生念头。东方朔答应姑娘帮助她解思亲之苦。于是,他摆摊占卜,预言所有人都在“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长安城内人心慌恐。汉武帝得知后让东方朔解释缘由。东方朔上奏说,此劫为天上玉帝所令,为了解这一浩劫,必须在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挂灯吃元宵,让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点燃了通天大火,以此瞒过玉帝。汉武帝准奏,于是在正月十五晚上,元宵姑娘的双亲得以进城观灯,一家人终得团圆。所以,元宵节也称团圆节。
赵构江上放逐桔灯
元宵节也是赏灯节。轻步元宵节的闹市街头,自古观灯的习俗至今犹存。穿梭各地灯会,花灯的美好寄寓令人充满期待,也让人在张灯结彩中流连忘返。民间有元宵节放桔灯风俗。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逃到浙江台州,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看见椒江上有无数灯火,如流星般飘来。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赵构听了十分高兴,他让侍从们买来了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那一夜,赵构整整玩了个通宵。然而在民间,传说宋代福州有个太守,面对千里饿殍之时却要粉饰太平,下令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文人,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只准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得也是元宵灯市之怪象趣事,其之深意,耐人寻味。
昌乐公主与“破镜重圆”
元宵节也称中国情人节。在封建社会,观灯之日也正是未婚男女相识的大好机会,那些平时不允许外出的年轻女孩,可以自由活动了,成群结队地结伴出来游玩,赏灯之际,便是物色对象的良辰美景。元宵灯节的爱情传说很多,比如皮影相思,说的是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让宫女穿着爱妃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观影以解思念之苦,后来也演绎成了广泛传播的皮影戏。还有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此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得团圆。这也正是“破镜重圆”之说,说出了情人之爱的真挚与美好。
苗族“放偷”展现人性豁达
放偷节,也是元宵节的别名。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人们偷菜不怕被主人发现,只偷白菜,用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此习俗让人匪夷所思,不仅偷物还偷人。南北朝的契丹族,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族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戏,除了偷菜、偷人外,还有偷灯。早在宋时之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而那时,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如果上街偷灯,偷到刘姓和戴姓的更佳,因此就可“留住孩子”或者“带(怀孕)上了孩子”。
有人说,元宵放偷是一种原始共产制的馈赠形式,折射出人性的宽容豁达,也昭示出生命的喜庆欢乐。
本页关键字:元宵节 正月十五 团圆节 赏灯节 东方朔 昌乐公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元宵节习俗的文化寓意 下一篇:元宵佳节话养生 食煮元宵四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