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砭石 --> 砭石知识 --> 砭石疗法的经络原理

砭石疗法的经络原理

应用砭石循经作感、压、滚、擦、划、刮、温等法可对经脉相应的脏腑进行调理,对经脉相关的病症作预防、治疗或辅助治疗。

(一)经络的发现

中医的五大医术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的近一万年的实践,导致了经络的发现。而经络的发现又大大促进了五大医术的发展。

经络体系繁杂,只有借助文字才能流传。最早的经络著作是《马王堆帛书》,其中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和《导引图》等。《帛书》首次给出了人体上的十一条经脉,包括它们的名称、部位与相关的疾病。“灸、导引和砭石等治疗方法是在针具发明之前的经脉治疗方法,在这个阶段并不强调穴位的重要性,只要循经即可。”专家还分析了《帛书》中两种脉字--温和眽--都包含目,提出可见经络现象对经络发现的重要性。专家认为,中医砭、针、灸三种经络疗法,从东汉起砭已失传,针居首位,灸居从属地位。而在远古,针未出现,砭首先出现,然后演化出灸。在砭术逐渐式微,针术取得主导地位之前,灸术曾有过一个跃居首位的阶段。这一阶段对经络的发现至关重要。《帛书》中的两部《脉灸经》都未用《脉砭经》 或《脉针经》的名称,说明当时灸术鼎盛。而“温”字(脉字)表示皿中注人热水(实为陶制水砭),放在病人身体上,有时用目可见病人身体上出现线条,称之为脉(濡)。此时陶制水砭温法已被看做灸术。

黄帝内经》的成书使中医经络和腧穴理论成为一个完备的体系。《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人之会”。宣告中医经络疗法的后起之秀针术,将代替砭石成为最重要的经络疗法。

(二)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又包括十二经脉和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以及奇经八脉。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和孙络。

在经络疗法中与临床应用关系最密切的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

(三)人体的腧穴

经络内通脏腑,外通体表。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注于体表的部位。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四)十四经相关的病症

1.手太阴肺经,气喘、咳嗽、咽肿、胸胀、肩背疼痛。

2.手阳明大肠经:鼻衄、牙痛、咽肿、腹痛、泄泻。

3.足阳明胃经: 腹胀、胃痛、呕吐、水肿、口限歪斜、胸腹疼痛。

4.足太阴脾经:胃痛、腹痛、呕吐、便漕、黄疽、舌强、身体怠倦。

5.手少阴心经:心悸、胁痛、失眠、盗汗、咽干,手心发热。

6.手太阳小肠经,耳聋、目黄、咽痛、发热、腹胀、尿频。

7.足太阳膀胱经:头痛、鼻衄、目痛、腰痛、尿遣、神志病。

8.足少阴肾经:阳瘦、遗精、月经不调、舌干、咽肿、气喘、腰痛、下肢无力。

9. 手厥阴心包经: 心悸、心痛、胸闷、面赤、神志不清。

10. 手少阳三焦经:耳鸣、目痛、颊肿、咽痛、腹胀、水肿、小便不利。

11. 足少阳胆经: 头痛、目眩、口苦、颌痛、胸闷、胁痛。

12. 足厥阴肝经,头痛、目眩、咽干、呕吐、胸清、腰痛、小便不利,神志不清。

13. 任脉: 月经不调、带下、茹气、遗尿、胃痛、腹痛。

14. 督脉,头痛、腰痛、背痛、热病、神志不清。

应用砭石循经作感、压、滚、擦、划、刮、温等法可对经脉相应的脏腑进行调理,对经脉相关的病症作预防、治疗或辅助治疗。

应用砭石按穴作感、压、擦、刺、叩、刮、扭、振、拔、温等法可对腧穴相应的脏腑进行调理,对腧穴相关的病症作预防,治疗或辅助治疗。

本页关键字:砭石疗法  经络原理  砭石循经  砭石按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砭石疗法的全息原理        下一篇:砭石疗法的自洽原理

>> 返回砭石知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