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简史 --> 金元中医

金元中医

  • 中医简介
  • 远古中医
  • 商代中医
  • 周朝中医
  • 秦汉中医
  • 三国中医
  • 隋唐中医
  • 五代中医
  • 金元中医
  • 明代中医
  • 清代中医
  • 现代中医
  • 中医大事表

金元时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国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关于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强势王国之前,都是宋代时期东北境外的游牧民族。金国由女真族于1115年建立,后来势力壮大,并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迁。从此南宋北金对峙百余年。蒙古游牧民族也在短期内征服广泛地区,建立强大帝国。1234年蒙古军队消灭金国,继而在1279年占领南宋。这段时期中国完全由外族统治,历史学家称为金元时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与其他游牧部族结合为单一联盟国,形成的强大军队横扫亚洲各国,远至波斯及韩国。他的继成者窝阔台(1227-1241)继续侵吞欧洲大陆。成吉思汗的孙儿忽必烈在1279年消灭南宋,建立中国元朝,并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统治者的在位时间短暂,短短百年间共有九位君王历任,政权被削弱及分散。中国官员乘机篡改朝代,著名红巾军起义,于1368年将元朝灭亡。

    金元时期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模式基本上与宋朝相同,但已逐渐失去惜日的繁荣。 朝廷一方面打击学者及艺术家,影响到文化及科技发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异族通婚、农民缴纳重赋等。平民百姓怨愤非常,一些宗教组织乘机冒起反抗。

    正面影响方面,蒙古统治者严格控制医疗事业的执行,并立法禁止某些毒药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乌头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协助开辟了中亚欧地区的贸易,著名意太利探险家马可.勃罗,是首位成功从欧洲乘船航行到亚洲大陆的欧洲人。他多次往返亚洲与欧洲大陆从事贸易及探索旅游。当时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

著名医家的创新

    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为基础,结合临证实践,中医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家们开始自成一说,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出现不同的学派。以下是金元时期的重要医学家及他们的学说。

刘完素 - 火热论

    完素(1120-1200),河间人(今河北河间),他的医学主张又称河间学派。刘完素曾三次拒绝金政府的招聘,贡献一生在民间行医。他对《黄帝内经》极为重视,不断研究,结合自己的经验,译注了《素问要旨论》《宣明论方》等著作。刘完素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 学说有独到的研究。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医师必须通晓五运六气学说,把它运用到医疗过程中。他针对当时伤寒病证(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流行,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倡立了火热病机学说。认为各种证候的出现与火热有关,据此刘完素在伤寒病证的治疗中,善用寒凉药物如肉桂、熟地、麻黄及薄荷等,以清热为主。后世亦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 - 攻邪论

    张从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间学派的一位重要医家。他致力研究医学经典,学识渊博,着有《儒门事亲》十五卷。张最闻名的理论是 "攻邪说",他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都是由邪气所致;而邪气分为三类,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这些致病因素,并非正常人体所有的。所以治疗手段必须以消除邪气为主,从而恢复体内正气。另外,张从正提倡 "六门三法",所谓 "六门"就是以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将疾病归类,以此作为辨证用药的基础。临床治疗就灵活运用发汗、催吐及泄泻"三法"去祛除邪气。他扩大了这三种中医治法的应用范围。世称他为"攻下派"。

张元素 - 脏腑辨证论

    张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县)人。故称为易水学派。也是一位主张革新的医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医学启源》,描述到"古代医方不能完全治疗现今的疾病"。 张元素经过二十年的刻苦学习及总结实际经验,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脏腑》为基础,发展了脏腑辨证及药物归经的理论。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对疾病的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一经络及其相关的脏腑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他制定"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对脏腑的辨证及用药的模式,加以归纳形成规律。给后来辨证用药带来很大方便,成为一种通用程序,为推广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作出很大贡献。

李杲 - 脾胃论

    又名东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为庸医所误而病死,于是发愤习医。他着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书。李杲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了脾胃论,即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而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至于造成内伤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三条:饮食失调、劳役过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了一套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他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因此被称为"温补派"。

朱震亨 - 相火论

    朱震亨(1281-1358)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于创新、很有见地的医家。其名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提出多种疾病的病机是由于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论。相火源自命门之火,蓄养在肝肾脏,与君火相配合以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朱震亨认为人体内经常处于"阳动"的状态,精血阴气最容易损耗。而"相火"是阳,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动",导致阴精受损,引起疾病。因此他在治疗时擅长使用滋阴降火的药物或方剂。另一方面,他也鼓励人们要节制饮食及性生活,以保养身体的阴气。他的学说又称为"养阴说"。

针灸治疗

    这时针灸医疗的应用非常普遍,很多腧穴及其疗效已被证实, 更创作出新的应用手法。1331年由窦圭方出版的《针灸四书》是此期的代表。举例书中论述之 腧穴鸠尾(见图),可应用于心悸、癫痫等。与现代中医针灸治疗的指引相近。此外不只是中国人发展了针灸事业,蒙古人亦作出贡献。传统蒙古医术如"蒙古灸"、刺血疗法等也引入了中医系统。

跌打创伤科

    由于长期战争,蒙古族又崇尚骑射,造就了外伤科的发展。代表元代在外科学的成就,有齐德之于1335年撰《外科精义》一书。此书共两卷,上卷描写外科治疗小手术,特别是皮肤科治疗方面,下卷载汤、丸、膏、丹等方剂。他的其中一个创新是用光合疗法治疗皮肤病。另外,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方面,又提出新的观点。

    与齐德之同时期,还有危亦林撰于1337年的《世医得效方》。此书充分表现了危亦林在骨科上的高超技巧,他精于骨折及骨关节脱位整复与固定。书中记载之麻醉药如蔓陀罗、乌头等的应用亦是先例。危亦林是应用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相对西医学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才提出此法。

中医食疗

    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于1330年撰《饮膳正要》一书。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般饮食卫生法则。图文并茂,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也是一部古代有价值的食谱。他特别提倡中庸之道,认为饮食要平均配合,不可过量。书中列出230种五谷类、肉类、鱼类水产及生果疏菜等食品,并确实其营养价值。如对狗肉的描写有:"犬肉味咸、温和无毒、安五脏………。"

其他重要贡献

    金元时期,其他贡献还有儿科医师曾世荣于1294年着的《活幼心书》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精彩图文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