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S --> 蛇蜕

蛇蜕

蛇蜕用于祛风,定惊,退翳,消肿,杀虫。治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目翳内障,疔疮,痈肿,瘰疬,腮腺炎,痔漏,疥癣。

【出处】《本经》

【拼音名】Shé Tuì

【别名】龙子衣、蛇符、龙子单衣、弓皮(《本经》),龙皮、龙单衣、蛇筋、蛇附(《吴普本草》),蛇皮(《雷公炮炙论》),龙子皮(《别录》),蛇蜕皮(《药性论》),蛇壳、蛇退(《纲目》),龙衣(《分类草药性》),青龙衣(《浙江中药手册》),长虫皮(《河南中药手册》),白龙衣(《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全年皆可收集,但以3~4月间为最多。取得后抖去泥沙,晒干或晾干。

【原形态】

①黑眉锦蛇,详黄颔蛇条。

②锦蛇

全长可达1.8米。头部比颈部稍大。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长宽略相等。前额鳞宽大于长,两鳞间的缝合线比鼻间鳞长。额鳞前方稍宽于后方。颅顶鳞宽大。前鼻鳞狭长,后鼻鳞宽广,鼻孔大,位于2鼻鳞之间而稍向后。眼前鳞2片,有时3片,极少为1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2片,狭长;偶有3片者。后颞鳞3片,短而宽。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7片最大。颊鳞1片,偶有2片者。下唇鳞10片。前5片与前颏鳞相接。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体鳞23~23~19行,除最外1、2行鳞列光滑外,余都起棱。腹鳞215~226片,肛鳞2裂,尾下鳞84~101对。体背面及头部的鳞片四周黑色,中央黄色,体之前半部有30条左右较明显的黄色横斜斑纹,至体后半部消失,只在鳞片中央有黄斑。腹面黄色,有黑色斑纹。

栖于高山及平原地区。性活拨,动作迅速。以其他蛇类为食,甚至吃自己的小蛇。亦食鸟类的蛋及鼠类。有奇臭,无毒。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③乌梢蛇,详乌蛇条。

④赤链蛇,详赤链蛇条。

【生境分布】主产浙江、广西、四川、江苏、福建、安徽、陕西、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蜕皮为圆筒形的半透明皮膜,常压扁或稍皱缩,或有碎断。完整者长达1米以上。背侧银灰色,有光泽具菱形或椭圆形的半透明鳞片。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片呈长方形,作覆瓦状排列。质轻柔,易破碎,抚之有滑润感。气微腥,味淡或微咸。以色白、皮细、条长、粗大、整齐不碎、无泥沙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蛇蜕含骨胶原。

【炮制】

甘草水洗过,晒干,再用黄酒喷匀,置锅内微炒至黄色。(每蛇蜕100斤,用酒5斤)

①《本经》:火熬之良。

②《雷公炮炙论》:凡欲使,先于屋下以地掘一坑可深一尺二寸,安蛇皮于中一宿,至卯时出,用醋浸一时,于火上炙干用之。

③《纲目》:今人用蛇蜕,先以皂荚水洗净,缠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黄用。或烧存性,或盐泥固煅,各随方法。

【性味】

甘咸,平,有毒。

①《本经》:味威,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药性论》:有毒。

【归经】

①《本草经疏》:入肝。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祛风,定惊,退翳,消肿,杀虫。治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目翳内障,疔疮,痈肿,瘰疬,腮腺炎,痔漏,疥癣。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

②《别录》:主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恶疮,呕咳,明目。

③《药性论》:治喉痹。

④《日华子本草》:止呕逆。治小儿惊悸客忤,催生,疬疡,白癜风。

⑤《用药心法》:去翳膜。

⑥《纲目》:祛风,杀虫。烧末服,治妇人吹奶,大人喉风,退目翳,消木舌,敷小儿重舌,重腭,唇紧,解颅,面疮,月蚀,天泡疮,大人疔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

⑦《医林纂要》:缓肝保心,去毒热,除风湿。

⑧《分类草药性》:治眼胀头风,煅研涂疮,汤火伤,收湿疮干水,治疮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研末为散。外用:煎汤洗涤或研末调敷。

【注意】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蛇蜕  小儿惊痫  喉风口疮  木舌重舌  目翳内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蛇蜕        下一篇:蛇蜕

>> 返回中药词典S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