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S --> 石膏

石膏

石膏用于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出处】《本经》

【拼音名】Shí Gāo

【别名】细石、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白虎(《药品化义》)。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著。断口贝状至多片状。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挠性。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生境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性状】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其中CaO为32.5%、SO2为46.6%、H2O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炮制】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性味】

辛甘,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功能主治】

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注意】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石膏  热病壮热不退  心烦神昏  谵语发狂  口渴咽干  细石  细理石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石膏        下一篇:莎木面

>> 返回中药词典S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