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中医治疗
褥疮又名压疮,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席疮”相似。如外科真诠席疮记载:“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闾。”
症状体征
多发生于骨骼突起受压部位,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三度:一度:局部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苍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木感或触痛。若及时处理,可于数天内好转。二度: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现水疱,疱壁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面。三度:溃疡形成,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骨组织,继发感染后脓液多,且有臭味。
用药治疗
治疗褥疮应该及早开始,原则是解除患处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创面处理。一度褥疮应定时按摩、变换体位,局部酒精涂擦或红外线照射,若炎症显著,可用0.5%的新霉素溶液湿敷。二度褥疮可外涂抗生素软膏后覆以无菌纱布。三度褥疮应进行清创处理,溃疡小者可外用0.5%硝酸银湿敷,以去除感染。同时可外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药物。溃疡大而清洁者可采用分层皮片移植,或覆以全层皮瓣。对坏疽性溃疡应去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后再做上述处理。对于创面脓液宜经常培养并做药敏试验,从而指导选择敏感抗生素外用。若无全身感染迹象,一般不需系统使用抗生素。此外对于重症患者应加强支持疗法。
1.中医疗法:
治法:益气通络,活血润肤。
方药:黄芪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2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红花12克,丹参20克,泽兰12克,银花20克,连翘20克,陈皮12克,三棱12克,乳香12克,川断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肉腐溃脓,可加白芷、白芥子、桔梗,拔毒排脓;若肉腐不脱,可加炒山甲、路路通、炒皂刺。
2.局部治疗
(1)局部红肿者,紫草茸油涂擦,或紫色消肿膏薄敷。
(2)溃烂初期,创面表浅者,外用化毒散软膏或紫色消肿膏。
(3)形成创面者,应用中医化腐生肌法:
①疮面有坏死者(腐肉),炎症仍有扩散,坏死组织与健皮分界不清时,宜用紫色疽疮膏、化毒散软膏各等量,混匀外敷。
②坏死组织(腐肉)已深达肌肉,或更深而形成窦道时,宜用红血药捻,蘸紫色疽疮膏插入疮口内,外用化毒散软膏加盖。
③坏死组织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而且开始脱落时,宜用紫色疽疮膏、化毒散软膏、甘乳膏各等量,混匀外敷。
每日要选择新鲜有营养的食物补充,少食多餐,每日5-6餐。不要吃辛辣和一些发物。
预防护理
预防褥疮的发生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
1.医护人员应增加责任心。
2.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对肌张力下降、脑出血及深度昏迷者应30~60min翻身1次,肌张力正常者应每2小时翻身1次,若有条件可采用各种医疗器械减轻局部组织压力或使之交替受压,如脉冲式气压垫、喷气式医疗气垫。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床面平坦、清洁、柔软。
5.改变局部血循环,如可经常用50%酒精按摩局部,然后外涂滑石粉每天2~4次。
病理病因
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一般来说,长期卧床、体质衰弱、翻身不便及肢体感觉迟钝者易患褥疮,临床上多见于以下三类患者:
1.昏迷及瘫痪病人。
2.卧床不起,体质衰弱的病人。
3.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的病人。
发病机制
以上原因所致的长期压迫且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血循环受阻而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若继续受压会导致全层皮肤坏死缺损。产生的溃疡易导致细菌感染。由于溃疡基部及边缘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淤血,加之逐渐形成大量肉芽组织,使溃疡或坏疽区在皮下迅速穿凿扩大,于数天内可使其直径达3~6cm,穿凿范围可距边缘8~10cm,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本页关键字:褥疮 席疮 益气通络 活血润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六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宣畅通泻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芒种养生
- 夏日养生重“养心”,5款养心美食推荐您
- 陈皮:吴姬三日手犹香
- 夏季“吃酸”的三大功效
- 都说“夏吃姜”,你知道夏天该怎样吃姜吗?
- 玩蹦床悠着点儿 当心颈椎外伤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