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运用
人和一切生物都有生物节律,也是天人相应的一种表现。研究生物节律与妇科临床关系有重要意义。因时制宜是中医治则之一。辨证论治必须考虑四时气候、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按不同时令采用不同的药物相应论治,验之临床,确能提高疗效。妇科临证时,也往往会遇到一些证候不明显,辨证难以着手的情况,此时时间因素亦可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也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都叙述了这样观点:“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他同时叙述了六经病的生物节律现象:“几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以阴得阳解也。”亦有“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等论述。这样就为六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妇科临床上有不少病证往往在半夜时发作,有人称之为“子时病证”。《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子时为人体阴气最盛,阳气最微之时,因此对“子时病证”,常可用温阳法而获效。这类临床报道甚多,例如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有的病人每于半夜骤发心悸气短,胸闷如堵,头晕目眩,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脉迟缓等,此乃心气虚弱,心阳不足,鼓运无权,心脉痹阻之故。故宜温补阳气,和营通脉。方用:附片、肉桂、党参、黄芪、当归、熟地、丹参、红花等治疗,疗效可靠。
曾治一例月经期顽固的室性早搏,女,22岁,职员。每当月经来潮期子夜发生过早搏动(结代脉),早搏每分钟达15~20次,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患者自感心慌心累,病情日趋严重,不能坚持工作。多方治疗无效,后经细察此病每于子夜发作,乃阴盛阳虚,宜温阳益气。用附片、桂枝、仙灵脾、五味子、紫河车、麦冬、党参、鹿含草、炙甘草等治疗。服药2个月,效果显著。
近代医学研究,人体白天的循环、呼吸、精力及各器官功能显著地比夜晚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白天较强,这样就和古人所说的“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现象(生物钟规律)一致。
临床上,凡妇科疾病属于肾气不足,阴虚阳亢最为明显之时,在16时以前投以益气养阴潜阳之中药,可望提高疗效。
中医学认为,子时为阳始,午时为阴之始。在一天中子时人体的神经活动、代谢、体温等均在最低点;之后渐渐增强,到次日午时达到高峰,午时以后又渐渐减弱。也有不少病人,午时开始发病,到子时症状发展到高峰,子时以后又缓解,症状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这也属于阳气不足之证,也可用温阳法进行治疗,而且疗效较好。这是因为,午时一阴初生,阳气初衰,到子时阴气最盛而阳气最微。这类妇科患者阳气虚衰,不能敌其阴寒之气,故每于一阴初生之午时开始发病,症状一直持续到子时,子时阴气最盛,阳气最微,症状表现也就达到高峰。这是阳气虚衰的明证,用温阳法治疗会提高疗效。
子午流注是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之一,属于天人相应的范畴。子午流注是气血在一昼夜间运行于脏腑的规律。临床上凡遇病证的发病时间有较强的规律性,便可按子午流注时间的归属脏腑,结合自身症状,考虑治疗方案,这样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
在中医妇科临床中日生物节律在病理状态中也广泛存在。如妇女脏躁,以12小时为周期交替烦躁易怒与神情抑郁。一些妇女脏躁证表现比较严重也是以12小时为周期的。
生命的月生物节律最明显的例子为妇女的月经周期,二十八天准时而来,其时间正好是恒星月周期二十七天七时四十三分十一点二十三秒和朔望月周期二十九天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点七八秒之间,妇女的黄体形成,正好为半月节律,时间为14±2天。
一般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环境、时间(包括时间节律)三者决定的。人也如此,因此人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包括必要的体力活动,体育锻炼和正常的作息制度。在妇科临床诊疗中应着重注意人的生活习惯要适应于人体的生物节律。人的作息制度违背了生物节律就会感到懒散无力,闷闷不快,长期严重违背生物节律就导致疾病。
综上所述,掌握了大量的生物节律知识,其中包括子午流注这种系统生物节律,对治疗妇女病能提高疗效。所以,天人相应的观点对于防治疾病有参考作用,进一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来研究天人相应体系,定会对妇科临床治疗提高疗效起到推动作用。
本页关键字:生物节律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临床 四时气候 昼夜变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