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探赜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探赜

“寸口脉沉而迟, 关上小紧数”与“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诸症状并见,其脉象中之“数”,既不是字误,也不是衍文,而是来自临床具体的个性化胸痹病人脉象的真实写照。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文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本条“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一语中,“脉迟”与“脉数”并见,两种相反的脉象,缘何凑在一起,难煞后世众医家。于是众说纷纭至今不息。如清代医家程林认为本证其脉不当显“数”而见“数”字,故此“数”是衍误;而沈明宗又认为是脱文,断言在“关上小紧数”之“关”字上应当有“若”字。另有从病机方面曲解脉数以迎合脉迟者,有从脉象方面曲解脉数以迎合脉迟者。近人胡希恕先生依据相关条文与病机把“数”改为“弦”,认为“关上小紧数”应当是“关上小紧弦”。笔者本人早年读本科时,叶执中老先生讲授《金匮要略》,认为此“数”字是衍文,于是当堂勾去。

今检国家图书馆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新编金匮方论》(元·邓珍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藏《金匮要略方》(明·吴迁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中国中医科学院藏《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宋·林亿等校正,明·赵开美翻刻)并作“关上小紧数”,故上述诸说,文献依据明显不足,不可从。

欲理解“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一语中迟数并列之脉象与病机,只能把镶嵌于“迟”与“数”缝隙中的源自于临床的原典本意,挖掘还原出来,才能想象得到,看得见真实的“关上小紧数”的脉象原形。

纵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本条胸痹之病,喘息、短气伴见咳唾,胸背疼痛,结合本篇相关的栝蒌薤白半夏汤证之“心痛彻背”,乌头赤石脂丸证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症状,本条所言当属寒凝阳衰,痰阻心脉胸阳不振之证。其“寸口脉沉而迟”,沉主阳虚气陷,迟主寒痰结聚。本条难点是“关上小紧数”,关脉“脉小”“脉紧”“脉数”并见,此系与寸、尺相比较,关脉更显短小敛束突兀。此与《辨脉法》“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在内涵上是相通的。

若把“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诸脉症立体化,置于一个活生生的病人身上,这个病人在现代医学的听诊中,可表现为脉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率低于心率;在心电图检查中,可显示房颤的特征,结合条文中的若干症状,尤其是“胸背痛,喘息、短气”,似可诊断为“心绞痛伴房颤”,可见于快速型房颤、中速型房颤或慢速型房颤。而此同一个病人在中医看来,则是一个具体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胸痹病人,脉显“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证属寒痰结聚,痹阻胸阳,胸阳不振。其脉来特点是在沉迟中间断夹杂数疾之象(亦可能在沉数中间断夹杂迟涩之象),其所以强调“关上”,是凸显气血运行困阻,其脉来上不及寸,下不及尺,短促而顿踬如“豆”。

此以“豆”象类比,是言脉形之短小敛束突兀。其脉“厥厥动摇”,意象脉来之慌急、短促、僵滞。厥者,短而顿也,故此脉曰“动”。《脉经·卷第四》有云:“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

综合上述条文中动脉之意象,可悟解“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脉迟既含脉率之迟,亦蕴脉涩之象;脉数既含脉率之数,亦蕴脉动之象。迟数并见,属脉来乍密乍疏,乍迟乍数,参五不调之象。此缘寒痰结聚,痹阻胸阳,阳困欲伸,气随阳动,痰随气动,脉随气行,故脉来强弱浮沉不等,脉率或快或慢、迟数错杂,脉搏忽去忽来,暂止而复来,节律凌乱。此亦即脉来数则如雀啄,迟则如屋漏;或脉来如弹石,急促坚硬,脉去如解索,散乱无序。

故“寸口脉沉而迟, 关上小紧数”与“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诸症状并见,其脉象中之“数”,既不是字误,也不是衍文,而是来自临床具体的个性化胸痹病人脉象的真实写照。

本页关键字:寸口脉  胸痹  喘息咳唾  短气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风咳、风哮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下一篇:白马散生肌护胃,抗痨杀虫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