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谈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
《伤寒论》在强调药物配伍同时,对药物用量亦有颇多斟酌,在相同的药物组成中,用量不同,产生的效应有别,治疗的病种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证用药量或药物间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证,因证情轻重不同,其药量或药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这一规律在《伤寒论》中被充分体现。
兹就桂枝汤药量比例增减变化和所治病证分析如下。
桂枝汤分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其病机主要为营卫不和,主症是发热、头痛、恶风、自汗的太阳中风症。
纵观《伤寒论》全书,宜桂枝的条文达10条之多,可见桂枝汤所治病证之广泛。桂枝汤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
桂枝汤煎煮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法、服量与护理法:适寒温服一升,药后啜稀粥一升,助胃气,益津液,使汗出表和,祛邪不伤正;温覆微汗法:温覆能助阳,微汗不致伤正,若大汗淋漓,则邪不去而正易伤,病必不除;守方继进法:病人服药后病情无进退,应守方续服,半日许令三服尽,即每两小时服一次,病不愈者,可继续服二、三剂;获效停药法:获效药停,中病即止,以防过剂;药后忌口法: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桂枝加桂汤分析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由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从原文看,病先当有风寒表实证,用烧针的方法发汗,针处感染,病人受到刺激而产生惊慌,必定要发奔豚,在感染的地方灸一壮,再服桂枝加桂汤。其临床表现有自汗恶风、发热头痛的太阳中风证同时,还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的症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桂枝二两,温心阳,平肾邪,泄奔豚,从而达到解表以降逆之效。
桂枝加芍药汤分析
《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组成。本来患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却误用泻下的药物,使患者外邪未解,并出现腹满时痛的症状,故用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而达到表解、腹满、腹痛解除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以方测证,当有自汗、畏风、发热等桂枝汤证,并伴有腹满时痛,故用桂枝加芍药汤温阳通结。
综合分析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物组成相同,但调整桂枝或芍药的用量后,则其治疗病机、病证及主治证候便均已不同。
由此可知,药物用量是变化的,它因病证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一定的病证有一定不移的剂量,量变则方变、法变及所治病症亦变。而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是单纯药力的改变,也可以随着组成配伍的改变而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同时,药量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病证,或同一病证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临床药物定量及辨识病证变化等都有很好的启示。
综上,临证处方,所处的是方证或病机对应之方,而不是功效类似的药物堆砌,应当引起临床医生或初学中医者的重视。
本页关键字:《伤寒论》中谈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 医案心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卒中三穴解危急 下一篇:甘草干姜汤治顽固性尿频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