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阳病盗汗释义
《内经》中无“盗汗”一词,其表述卧寐时汗出的情况称之为“寝汗”,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太阳所至为寝汗,痉”,指出了“太阳所至”可见到“卧寐汗出”的“寝汗”,多是营卫不和,经气不固所致。
《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盗汗”,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指虚劳病中男子阴虚而见盗汗。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劳气”病盗汗,属气虚表疏,阴阳两虚,故有食后汗出以及盗汗,若汗出后即发热,津液进一步耗伤,肌表失养,天长日久就会出现皮肤粗糙,肌肤甲错。
在《伤寒论》中,有三阳病“盗汗”的明确记载,兹述如下。
太阳病盗汗
《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与伤寒中风的浮紧、浮缓明显不同,不缓不紧而动数,且冠以太阳病,应属太阳温病范畴。脉浮为风,脉数为热,脉象浮数属于风热。“动则为痛”指头身疼痛;“数则为虚”,是和有形实邪相对而言,属无形风热邪气。条文首提太阳病, 且脉浮为太阳病本脉,动为阴阳相搏主痛,浮为阳盛主热,动数之脉与浮并见,为风热在表,里无实邪,故云“数则为虚”。头痛发热恶寒是表未解,属太阳表热证,又见“微盗汗出”是入睡后,在表风热邪气随卫阳入营,营卫失调,津液外泄而致盗汗。
太阳病“盗汗”,除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表脉外,还应有口渴、舌红、苔薄黄等热证征象。
太阳病风热表证之所以会见到“微盗汗出”,是由于风热并于卫阳,营阴相对偏虚,寐时卫阳入于营阴,风热挟营阴外出所致。而太阳风寒表证中,中风表虚证本因营卫不调而徐徐自汗出,形成自汗,无论醒时还是睡时均有汗出;伤寒表实证则因卫表闭塞,营阴郁闭,加之体表高热而见无汗,无论醒时还是睡时均无汗出。
阳明病盗汗
《伤寒论》第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脉浮而紧,一般多为伤寒表证,但本条冠以“阳明病”,可知已非表证,而是阳明实热邪结,此处脉浮是热盛的表现,而紧脉则是指脉象的力度,其力度较强而现紧脉,说明邪气结滞,因邪实结滞,热邪亢盛,故脉象浮紧;正邪交争必然出现潮热发作有时,是阳明邪热盛实的表现。如果但见浮脉而无紧实之像,则是无形邪热有从里向表的趋势,邪热炽盛,未成里实,随阳气而进退,当入睡后热邪随阳气入于阴分,蒸腾营气津液,迫津外泄,从而见到盗汗。
少阳病盗汗
《伤寒论》第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本条原文见于《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目合则汗”即是盗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太阳病脉浮,阳明病脉大,浮大之脉上至“关上”,即关之上,指下感觉遍及寸关尺三部,通体弦象,故虽冠以“三阳合病”,实则是少阳热盛,枢机不利,气机不畅,阴阳失和,而导致睡眠汗出。因少阳为三阳之枢,开则为太阳,阖则为阳明,将卫气枢转到太阳,将阴津枢转到阳明,少阳邪热亢盛,其枢转失常,尤以睡眠中因其当政之时,阳热逼阴而不能潜藏,从而导致汗出。
三阳病盗汗异同
三阳病虽然都有盗汗,都是邪在经表,导致阴阳营卫出入的失常,但其盗汗的病因病理则不相同。
其中,太阳病盗汗,是太阳风温表热之邪当睡眠时随卫阳入于营阴,迫使营阴外泄,虽属太阳病,实属太阴风温,故治疗时宜辛凉发散外邪,诸如麻杏甘石汤之类。
阳明病盗汗,是经表无形邪热亢盛,清醒时邪热在表,并随体温弥散,故可不见汗出,但在睡眠时,邪热入于阴分,逼津外泄,故治疗时宜辛寒清散内热,诸如白虎汤之类。
少阳病盗汗,则是热伤气郁,枢转不力,少阳相火入阴而迫汗外出,治疗时宜和畅气机,清解少阳,诸如小柴胡汤合黄芩汤之类。
三阳病盗汗,病位相同,均在各自经表;病性相同,均属热邪;治疗虽有清散、清解、和解不同,但均以寒凉清热为主。
本页关键字:伤寒论 太阳病盗汗 阳明病盗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