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与答疑
病情简介
初诊(2015年5月16日):发热伴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两天。患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一月前曾患“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此次因头皮疖抓破后于昨日起开始出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红肿疼痛,患部皮肤潮红肿胀,伴恶寒发热,体温38℃,无汗,周身酸痛无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自服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四袋,至夜十一点许,周身汗出臻臻。今晨恶寒消失,但仍发热,体温37.6℃,下午一点体温升至38℃,大便已解,舌质红稍胖微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浮滑数。
西医诊断: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中医诊断:抱头火丹(伏气温病)。证属湿热火毒内伏,新感外邪。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兼以透邪。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30克,葛根45 克,黄芩30克,生石膏30克,芦根60克,龙胆草9克,车前草30克,野菊花30克,金银花30克,生甘草15克。2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这是仝小林教授根据病情为自己开出的处方。服汤药半剂后四小时,体温降至36.6℃(晚六点),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较前减轻。脉由浮滑数转为浮略数。身凉而脉未静,何也?余热尚存,灰中有火,有反弹之势。治疗当乘胜追击,故继服剩余中药(晚七点半)清解余热。当晚八点左右,体温反弹至37.3℃。虽反弹,然热之大势已去,体温必将呈螺旋式下降。服第二次药后,自觉周身烘热,微微汗出。此为透邪外出之征兆也。何为透邪?发汗即是透邪,脉不静则透邪不止。晚九点,体温退至36.9℃。晚十一点,体温退至36.6℃。呈现螺旋式下降。
外感之病,若来势汹汹,大有吞吐之势,其治必当大刀阔斧。此时,作秀最害人。
二诊(2015年5月17日):晨六点半,体温36.5℃。从昨晚11点至今晨,脉静身凉。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肿痛大为减轻,患部皮肤潮红肿胀明显消退,留有轻微压痛,应当接近恢复期。
起病初的发热无汗恶寒期,大约持续了五个小时。从最初的38℃开始口服汤药(下午2:00、7:30各服半副)到晚上11点热退后未复升,大约9个小时。
晨八点,服前方1/4剂。下午两点,服1/8剂。清余热,以巩固疗效。总共服了1.375剂中药。
三诊(2015年5月18日):今查血常规:白细胞:5.12×109/L,单核细胞:10.5%↑,红细胞:5.02×1012/L,血红蛋白:159g/L,血小板:168×109/L。EB病毒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阴性,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阳性,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阴性。头颈部淋巴结B超: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增大(右侧大者1.4cm×0.7cm,左侧大者0.8cm×0.4cm)。腮腺B超:未见明显异常。
昨晚颈部淋巴结及耳前淋巴结疼痛略有反复,今晨体温36.5℃,见舌淡红,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小滑。考虑热毒未尽,脾虚湿滞。调方予清热散结,透邪解毒,健脾化湿治疗。
方药:柴胡15克,葛根30克,升麻15克,夏枯草45克,玄参15克,浙贝9克,黄芩15克,龙胆草9克,竹叶15克,马勃15克,僵蚕6克,野菊花30克,生黄芪15克,清夏9克,陈皮6克,猫爪草30克,鱼腥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姜3片,大枣3枚。6剂。
今日服上方一剂。
四诊(2015年5月19日):今晨体温正常,自觉颈部、耳前淋巴结疼痛减半,已无明显红肿热感。
从今日起,一日服半剂。
五诊:(2015年5月20日):今复查血常规+HCRP:白细胞:3.63×109/L↓,单核细胞:9.1%↑,红细胞:4.92×1012/L,血红蛋白:151g/L,血小板:190×109/L,HCRP:13.85mg/L↑。免疫球蛋白正常。复查头颈部淋巴结B超: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较前缩小(右侧大者1.2cm×0.4cm,左侧大者0.8 cm×0.4cm)。
继服上方半剂。
六诊(2015年5月21日):服上方共2剂后,刻下:无发热,头颈部淋巴结肿痛完全消失,诸症痊愈。
仝小林病例答疑
(一)沈剑刚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问:
仝小林教授,这次生病经历,您亲身体验了整个过程,然后总结了疾病发展过程、发病特点及治疗用药的体会,殊为宝贵,我有几点疑问和建议:
1. 用柴葛解肌加减:为何去白芍却加用且重用芦根?
2.为何龙胆草仅9克,若重用如何?
3.谈到用大黄,为何方中未见此药?
4.因病速起,发病之时仍有表证,我还会考虑用桔梗轻灵之性,保留桔梗之走表之功效,您意下如何?
5.请谈谈重用甘草之意。
6.有关不同微生物所致外感的寒热特征您有何见解?
仝小林教授答沈教授问:
1. 沈剑刚教授,我服用柴葛解肌汤时,已无恶寒但有发热,故无须羌活、白芍、桔梗之类。若真是感受了风寒之邪,风寒束表,荆防羌类宜早用,打开腠理,协力发汗。此病纯属感染,全无外感风寒,这类药可不用。此方重用柴胡、葛根、芦根、石膏,起发汗解热、透邪外出之用。
因为考虑病位在少阳,所以用了柴胡、黄芩、龙胆草、车前草。另外,龙胆草、车前草,也是针对发病前的湿毒。选用野菊花、金银花,因这两味药即可以解毒,又可以透表。芦根,在瘟疫治疗中是要药,清热解毒、利尿透邪,但用量要大,一般在30克以上,我常用60~120克,退热效果好。
2.重用龙胆草未尝不可,但太重,不利透表。方药有势,整方之势,全在药物配伍。
3.关于大黄,因为我发病在晚上,无药可以选择,最接近的就是防风通圣散(家里有备),我一次服了四袋。服后两个小时左右,汗出臻臻,热稍退。但第二天,体温复升至38℃。此药中有大黄,我在药后十几个小时,腹泻三次,故方中未再用大黄。
4.桔梗,偏于肺卫走表。我在太阳表实证中,一般不用。
5.我用的是生甘草,重在解毒。
6.不同微生物所致外感的寒热特征,可以从伏气温病来研究,特别是完全没有外感诱发的疾病。比如,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其诱因可能就是劳累后,发作时,恶寒极重。再比如,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其诱因可能就是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见发热同时伴有恶寒。这些多为细菌感染,容易查清。伏气温病,与外感的治疗完全不同,需直捣巢穴。可以不看恶寒。
(二)祝捷医师(中日友好医院)问:
仝小林教授,我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如果是我,可能遵普济消毒饮之义,加用僵蚕、连翘、牛蒡子等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透达外邪、兼解毒消肿,因连翘为疮家之圣药,甚至变银花为连翘,您为什么当时完全没取普济消毒饮之义呢?
仝小林教授答祝捷医师问:
祝捷医师,用普济没有问题,预想也会取得疗效。但就我的情况而言,发病前一段时间,湿毒较重,正在服清肝胆湿毒的中药。所以,取龙胆泻肝汤的龙胆草、车前草、黄芩。虽未用普济消毒饮,但取了五味消毒饮中的银花、野菊花,用之解毒而透表。透表,连翘不如银花。只要大的原则对,可选之药会很多。此病例,为湿热毒内伏,新感外邪,治当积极透邪为要。
(三)沈仕伟医师(浙江省玉环县人民医院)问:
仝小林教授,此病由皮肤感染引起,为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您提到当积极透邪,透邪的目的为何?
仝小林教授答沈仕伟医师问:
沈仕伟医师,所谓的伏气温病,是一类以发热为主症,从内而发的疾病。发病时,可以有发热恶寒之表症,但无表邪。故伏气温病的辨识,至关重要。治伏气,且莫为表症障眼,可从营血入手,直捣其穴,此治疗之最紧要之处。此病为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起病见恶寒发热,继而只发热不恶寒,且无鼻塞流涕、咽痛等症,可参照伏气温病来论治,故方中予黄芩、龙胆草、金银花、野菊花、车前草清热利湿解毒,直捣巢穴。另外,还需要积极透邪,为何要透邪?便是给邪气以出路。方中的柴胡、葛根、芦根、石膏,便是透邪,引伏气温病透表而散。
病例讨论
沈剑刚教授:此次疾病,您用雷霆之势阻遏病势,截断扭转了病情的进展,缩短了病程,这是我从您这次经历中学到的最大体会。
仝小林教授:沈剑刚教授,外感之病,若来势汹汹,大有吞吐之势,其治必当大刀阔斧,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所以用药必须狠、准,用量必须足,才能打中疾病之七寸。如吴鞠通曾云:“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
对于急病,我主张用两个策略:鲸吞和进逼。何为鲸吞?便是大小合适,速战速决,一步到位。在治疗,鲸吞法,就是大刀阔斧,斩关夺隘,一鼓作气,鸣金收兵。常用于正气尚足,病势初萌,速效以求短程。而进逼,则是向目标步步逼近。在治疗,进逼法,就是层层围堵,不留缝隙,步步为营。常用于外感初起,大剂足量,首量加倍,一日数服,小效加量,大效递减等手法。
沈剑刚教授:您对用量有何考虑?
仝小林教授:关于用量,我认为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用量的大或小,关键还是看是否合乎病情。
如我们所提倡的经方大剂量,并非一味的大剂量,而是主要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期)所采取的快速起效、遏制病势的措施。病情一旦得到有效控制,则中病即止或中病即减,改用丸散膏丹善后调理。所谓合理用量在病情,大小巧用总相宜。在此病例中,可以看到我在体温恢复正常后,药物的服用量便减为1/4,继而再减为1/8,即中病即减原则。
沈剑刚教授:俗话说“医不自治”,大部分医生能用此法医人而不自医,为何?顾虑太多,在用药和剂量上,常对自己手软。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医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对病机准确把握的自信。
仝小林教授:我常跟学生说:“工巧在临证中历练,胆识在经事中养成”。中医几千年来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临床疗效。一个医生要想达到遣方用药得心应手、妙手起沉疴,这需要长时间的临床积累和探索。医者自治,用药能果断不犹豫,便是一种临床积淀、厚积薄发的表现。
本页关键字: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与答疑 医案心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