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老年中晚期癌瘤思路探讨
我国是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癌症也是我国中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城市中,是各种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在农村居第二位。
癌瘤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病理变化过程,它的潜伏期相当长,大约需要10~15年,甚或20~30年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所以一旦在人体内形成了癌瘤,大多数病人都已到了中老年,再加上人到老年以后,体内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下降,内分泌系统失调,免疫功能减退;有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受到精神上的创伤,或病症的干扰,或工作、居住环境的污染以及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等等,都可以加速癌瘤的发生和发展。
40余年来,我国运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癌瘤,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病人所接受。现就诊治老年中晚期癌瘤思路做一探讨。
体虚邪实是老年中晚期癌瘤证候的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到老年多有气血不足,脏腑虚损,现代医学亦认为人到老年以后,脏器的生理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减退,或精神和疾病的干扰,居住或工作环境的污染,以及饮食不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以加速癌瘤的发生和发展。
老年癌瘤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以后,肿瘤复发、增大或远处转移、一般体质都较虚弱、据文献报道,约85%的癌症病人检测其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值范围。这些体质虚弱的症候群就是老年人中晚期癌症病人体虚邪实(肿瘤扩散转移)症候的特点。
扶正培本为主、抗癌解毒为辅是主要治疗原则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扶正”即扶助正气,“培本”即培植本元,扶正培本是中医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治疗法则,是中医学治疗法则的精髓。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重视整体观念,《医宗必读》中论述肿瘤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张景岳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所以说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多数的外界致癌因素,也多是在人体正虚邪实的情况下侵入机体而发病的。因此,提出扶正培本治则及一系列有关方药,是探索防治肿瘤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国的首创。
对待老年中晚期病人采用以扶正培本为主、抗癌解毒为辅的治疗原则是我们多年来通过诊治大量老年中晚期癌瘤病人的临证经验体会,如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抗癌不伤正(正气),这是最佳的治疗思路。
扶正培本:其主要治疗原则为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和滋补肝肾。
减轻症状、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是主要目的
老年中晚期癌瘤,特别是晚期病人症状多、病情重、全身情况差,当出现了持续性癌性疼痛后更使病人痛苦万分,所以对待中晚期癌症病人的治疗是先抗癌、治疗肿瘤为主?或是先解除病人的症状和痛苦为主?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证明,对这类病人的治疗目的应先解除病人当前的最大痛苦及症状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为主,在尽量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症状、进一步损伤病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前题下,进行一定的、病人能够承受得起的抗癌治疗(如化疗、放疗及中药抗癌治疗),以控制癌瘤的发展,从而达到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
1.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综合治疗
恶性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都各有其适应症和局限性。手术治疗对早期癌瘤及局限性肿瘤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但癌瘤局部复发、肿瘤范围较大或有转移时则手术治疗效果差。放射治疗目前对一些癌瘤已能达到根治的效果,但放射治疗仍然是一种局部疗法。化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方法,近20年来有了较大发展,这种疗法目前对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睾丸肿瘤、Hodgkin病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多数化疗药物对肿瘤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不强,而常有一定的毒副反应。免疫治疗只能杀灭一定数量(少量的或残存的)肿瘤细胞,目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中医中药对肿瘤病人在扶正培本、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以及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等方面都能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对早期宫颈癌和皮肤癌等也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但对多数癌瘤的抗癌作用仍在探索中。所以,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专科医师一致认为,治疗肿瘤一定要走综合治疗的道路,其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临床治愈率,要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症状,防止复发、转移和提高生存质量为原则。
2.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好、生存质量提高
数十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工作者通过以上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对肺癌、胃癌、肠癌(直结肠癌)、肝癌、鼻咽癌、乳腺癌、子宫颈癌等常见肿瘤都取得了比单纯中医或西医都好的治疗效果,近期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远期生存率都有一定的提高。
如III期胃癌手术后,由原来的5年生存率20%~30%提高到50%~60%以上,鼻咽癌放疗后的5年生存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60%以上,近20 年来实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放化疗中某些中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及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有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及减少白血球、血小板下降的作用。一些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改善肿瘤局部缺氧,从而有利于放疗增敏的作用。
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已总结出较完整而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防治癌症病人在放化疗中出现的毒副反应的证治规律。癌症病人在放疗中的主要治则以清热解毒、生津润燥、凉补气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和活血化瘀为主。在化疗中之主要治则以扶正为主,即以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和滋补肝肾为主。多年来我们及全国各科研单位应用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组(放化疗加中药组)之完成率在70%~90%之间,而对照组(单纯放化疗组)之完成率在50%~70%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在中西医结合组中病人的全身反应、消化道反应和血象等反应都较单纯放疗化疗组为轻,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人的体质得到加强,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不少病人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提高了远期生存率。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内涵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年龄。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老年患者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疾病,一些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排泄和解毒功能减弱,治疗老年体质虚弱的肿瘤患者应正确掌握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充分了解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情况,肿瘤生物学特性即其恶性程度如何,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各种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水平、毒副作用等对患者精神机体所带来的损伤,从而在全面分析症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中西医相结合的、有计划的、适合患者个体的、其体质和经济能力都能承受得了的综合治疗方案。实践证明,经过如此合理综合治疗后的病人,其生活质量都较好,复发及转移率较低,其生存率也能得到明显提高。
(2)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老年中晚期癌瘤病人一般体质都较虚弱,免疫功能低,抗病能力差,其体质常常经不起过度的攻伐,所以经治医师一定要重视病人的全身情况,给以全身治疗或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目前国际上推崇的“带瘤生存”概念,强调对晚期癌瘤患者消灭肿瘤并不是主要目的,只要瘤体稳定或发展缓慢,患者生存质量较好,生存期延长,如能达到这个治疗效果,就算疗效不错了。
(3)结合病人的体质进行放化疗
常见老年癌瘤当病情发展到了中晚期以后,肿瘤复发、增大或远处转移、一般体质都较虚弱,因此放化疗时应结合病人体质(生活力)进行放化疗。
在放疗、化疗前应充分了解病人体质之强弱,然后再拟定放射剂量之大小、放射时间之长短,或选择化疗方案和药物剂量等,这将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国内外着名放射学家吴恒兴教授,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放射治疗临床中,常对同一类肿瘤病人(如鼻咽癌等),根据病人体质强弱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放射剂量和疗程时间,他常亲自给病人进行定位、定野、定量,有时还亲自给病人进行放射治疗。经过他这样“辨证”+放疗的肿瘤病人,其放射副反应较低,生存质量较好,治愈率也较高。
康复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癌瘤的信心
康复治疗是治疗中晚期癌症病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使病人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后,使其身心都能早日得到健康恢复,我们认为“治身在于动,治心在于静”。医生要求病人活动时要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体力,嘱其量力而行,不可硬行强求,所谓“治心”即心理康复之意,就是要使病人思想开阔,心情开朗愉快,去掉“癌症=死亡”的沉重思想包袱,使病人心静神佳,树立起战胜癌瘤的必胜信心。
本页关键字:医案心得 老年中晚期癌瘤 诊治老年中晚期癌瘤思路探讨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鉴别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