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上)
“三神”包括“元神”、“欲神”和“识神”。元神与生俱来,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识神”基于“元神”,生于后天,是学习与积累的心理活动。“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各种内在深藏的欲念冲动,是“元神”的一部分或外在表现。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医学。在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深层心理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流派。然而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存在着深层心理学基本理念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中医深层心理学。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对与中医“神志学说”密切相关的“三神学说”作初步探讨。
“三神学说”
“三神学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中有关 “神”学说中若干观点的概括。所谓“三神”,即“元神”、“欲神”和“识神”。其中“元神”又称“不神”,“识神”又称为“思虑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典籍中,有关“神”的描述浩如烟海。本文的“三神”与中医之“神”的关系、“三神”之间的关系及“三神”与中医心理学—、中医深层心理学、中医人格心理学的关系等,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三神学说”的基本内容
1.“神”与“不神”、“元神”
中医之“神”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也,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所谓“耳不闻”是指耳朵是听觉的物质基础,它具有感知声音的功能,“神”即言耳之用。耳聋、耳鸣即失神的一种表现;“目明心开而志先”之意是当人的眼睛看清了事物以后,“心”的功能开始启动,产生了意识思维和逻辑推理,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神的主宰。“慧然独悟”是指智慧的根蒂在于“独悟”,悟的过程就是自省即自我分析的过程。神是无形、无相、无声、无嗅的,眼、耳、鼻、身无法察觉感知。“俱视独见,适若昏”,没有开悟的境界所见到的是昏昏暗暗的境况。开悟后则“昭然独明,若风吹云”,像风吹散了乌云,阳光显现。所以认为“神”是某种具有独悟能力的高级智慧。
神本源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黄帝阴符经》是中国古代道家重要修炼著作,其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首次将“神”划分为“神”与“不神”两大类。
清代嘉庆年间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在为《黄帝阴符经》作序时写道:“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人于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性命圭旨全书》是明代以来很有影响的气功学著作,其中有云:“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元”有为首之意。元神即指人体的高级中枢神经功能的表现。“府”指所在之处。“元神之府”,说明脑是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重要器官。
无论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还是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所谓“不神”即是“元神”,且为先天之“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神气,主宰人的生命,与出生后由外界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2.“神”与“识神”、“思虑神”
北宋阳道生在《真诠》中论及:“或问元神与思虑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一也。以其禀受于天一点灵明,故谓之元神。后为情识所移……汩没在情识中,遂成思虑之神。”《太乙金华宗旨》是明清以来全真道家修炼金丹大道的内典,其中“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可见《太乙金华宗旨》主张“性”亦为 “元神”。与元神相对应的是“识神”,人的思维与情欲都属于“识神”的范畴。在这里必须明确指出,所谓“思维与情欲”是每个个体都具备的、后天必须的、有思有虑的正常心理状态。论及“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居下心”。“识神”亦称人心,它主宰着人的情欲和思想,人的情欲和思想总是在变化,这是因为 “识神”的本性就是常动不息。而元神居于头上方寸之处,是稳定的,情欲与思想的变化一般不会影响到“性”。由以上经典论述不难看出,所谓“识神”即“思虑神”。中医认为,“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在道家与气功古籍所载更多。张锡纯认为“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与识神之别。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至此,将中医之“神”又明确分出“识神”,使中医对“神”的认识更加清晰。
3.“神”与“欲神”
北宋道家张伯端在《金宝内炼丹诀》中言道:“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将中医之“神”再分出“欲神”,明确“欲神”这个概念,但这种思想却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已论及,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戒欲保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如此等等,无一不是“识神”或“欲神”来调控的
本页关键字:医案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 三神学说初探(上)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