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定”推进中医技术标准化
“三部六病”学说,是已故伤寒大家刘绍武先生所创立的医学流派。该学说充分吸收自然辩证法和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在继承《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是继中医温病学派之后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刘绍武提出,中医要现代化和国际化,首先必须标准化。实现标准化,就要做到 “三化六定”,即理论规范化、诊疗规律化、技术规格化;诊疗流程实行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定疗效、定费用。
中医什么内容需要标准化
中医标准化包括三方面内容:理论、疾病、技术。
理论要规范化 理论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建立什么样的解释体系。中医理论五花八门,流派纷呈。各种辨证论治体系适应范围小,兼容性差,甚至此通彼塞,相互矛盾。理论要系统化,要有严谨性,要有逻辑性,不能随意解释。中医理论科学化必须规范化。而实现规范化,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中医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的对象是人体和疾病。因此,中医必须从大百科全书中分离出来,构建起独立的医学模式。“三部六病”学说从人体的解剖结构出发,建立起了中医自身的生理、病理、药理等理法方药齐备的理论体系,完全能够包容中医所有的辨证论治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理论的规范化。
疾病要规律化 即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疾病规律。客观规律是不能穷尽的,应不断发展和进步,不能局限于古人的认识。规律化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是重复性。中医长期以来,其经验是建立在个体化的基础之上的,缺乏大样本的重复性的科学实验而备受质疑。要解决继承和创新的矛盾,必须明白中医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临床疗效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方证对应”是中医延续至今经久不衰的法宝,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经方”是核心,一方一证,历代医家反复验证,不断重复,这就是规律化。
技术要规格化 技术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对成熟的临床技术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对于已经肯定的成熟技术要固定下来,不能因医生个人的意愿而随意变更。规格化不仅仅是定性,更要定量。量的确定在方药,方剂的君臣佐使、大小单复、奇偶反恶,决定了疗效的长短曲直,保证着人体的安全康复。
上述三方面,最需要标准化的是中医技术。中医技术是中医存在的根本,是重点,是核心,是生命力。中医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中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医总体上落后于西医,但中医的名医是供不应求,也就是说中医成熟的技术供不应求。为什么中医成熟的技术不能大批量传授,规模化复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建立标准的操作规范。只有解决中医技术标准化的问题,才能解决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医技术如何标准化
中医技术标准化在“三部六病”学说中可概括为“六定”。刘绍武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三定原则”,即定证、定方、定疗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刘绍武又针对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增加了“定制剂”;中药治疗上安全性和肯定性也是刘绍武先生始终倡导的原则,即“定疗效”。在上述五定的基础上,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增加了“定费用”。
定证:辨证的标准化根据“三部六病”学说整体观思想,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以整体为基础,因此从整体的角度可以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即活动性疾病和迁延性疾病,也可简称为急性病和慢性病。活动性疾病,即急性病,就是疾病的性质相对较明确,寒、热、虚、实较易分辨;反之,迁延性病病,即慢性病,疾病的性质不容易明确,处于寒热虚实错杂的状态。
“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是刘绍武提出的定证的原则。针对上述两类疾病,三部六病学说建立了两个定证的体系,即急性病辨证体系和慢性病辨证体系。
定方:治疗方案的标准化 疾病的治疗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即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目前医疗市场的情况是,西医在局部治疗上有优势,中医在整体治疗上有优势。中医发展要突破瓶颈,就要扬长避短,全力发挥在整体治疗上的优势。
“三部六病”学说在继承古人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了整体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据性定方,以方定名”,是刘绍武提出的定方的原则。对应于两个定证的体系,建立了两个定方的体系,即纠偏疗法体系和协调疗法体系。急性病辨证体系对应于纠偏疗法体系,按照整体-病位-病性-合证的程序确定治疗方案。慢性病辨证体系对应于协调疗法体系,按照整体-脉象-病性-协调的程序确定治疗方案。上述两个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有是证,用是方,证不变,方不变。
定疗程:治疗时间的标准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疾病的过程都有特定的时间性,因此在疾病的治疗上也要有相对的时间性,就是要有按疗程治疗的指导思想。定疗程,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一大特色。中医界普遍对疗程的强调不够,其中原因是一方面对疾病的规律化的把握欠缺,另一方面是对中医理论的规范化方面的欠缺,因此,在中医技术规格化方面就难以达到。疗程是中医技术标准化最重要的参数,如果不能确定疗程,中医在技术层面就是不成熟的,也就是难以复制,也就难以真正大批量传承。急性病有急性病的疗程,慢性病有慢性病的疗程,应根据具体临床实践经验来确定,而不是靠想像来推断。“三部六病”学说在治疗许多优势病种方面都已制定的相应疗程,这些疗程都是根据多年的反复、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确定下来的,有些病种已实际执行达二三十年。
定制剂:药品制作、生产的标准化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都是医生处方,病家煎药,延用至今,造成药剂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给疾病治疗效果带来了干扰,甚至相同的药,产生不同治疗效果,就更不用说药材的产地、品质、真伪等问题。对于患者,应该得到标准化的药品,否则,就要由患者来承担这其中的风险和负担了。定制剂是中医标准化应该大力作工作的事情,这方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修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利于中医的发展。
刘绍武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制型改革,并率先在山西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开始制作中药制剂,随后其弟子们更大规模地进行中药制剂的试验和应用,目前已建立的规范的制剂室和一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并开发出治疗糖尿病的国药准号新药“芪味糖平胶囊”。
定疗效:治疗效果的标准化 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既不能医生说了算,也不能患者说了算。中医的疗效应向大样本统计学的方向发展。中医既然有成熟的技术,同样应该可以提供大样本的病历,疗效可以得出统计学的结果。但首先要建立临床疗效观察的指标,还要建立可执行的疗效标准,才有可能让西医主流接受中医,才能让国际社会接纳中医。中医的疗效标准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否则,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三部六病”学说已对某些优势病种建立起了独特的疗效标准,如四脉仪的研制成功,就是对脉象的客观化标准的确立。
定费用:治疗疾病的费用标准化 优势病种、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的建立,客观上为“定费用”奠定了条件,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铺平了道路,为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医疗市场混乱,以及医疗行业腐败提供了技术支撑。
总之,中医标准化的方向,首先应解决对于某一疾病,用某一治疗方法,给以确定的治疗时间,用某一确定的药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以及有相对确定的费用,这才是中医技术标准化。
本页关键字:中医常识 医案心得 “六定”推进中医技术标准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让“治未病”在西医院热起来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