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诗词话汉唐五代四川中医药之辉煌

诗词话汉唐五代四川中医药之辉煌

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汉唐五代时期巴蜀中医药的光辉历史。

汉唐五代是巴蜀中医药学理论形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汉唐五代时期巴蜀中医药的光辉历史。

《山海经》里的巫医知识

山海秘经藏,先民战疾荒。鳐鱼专难产,穰木拓身强。祈祷驱邪咒,巫咸国运昌。十贤祥蜀地,百病遁逃亡。(五律《巫医·巴蜀医学启源》)《山海经》是集神话、历史、地理和民俗共存的百科全书。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山海经》其实也是一本中医奇书。《山海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到汉代初期,疑为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比《黄帝内经》更古老。《山海经》中记载了上百种中药、数十种疾病,以及巫医祛病疗灾的活动。根据专家统计,《山海经》里出现过的中药主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等三大类,其中的异兽有76种,草本植物有54种,金石矿物有8种,合计有138种。例如,《中山经》记载的异兽“文鳐鱼”,其肉可以治疗难产和胃痛;还有一种植物“穰木”,可以帮助恢复体力、强健身体。

《山海经》记载了古老的巫医知识。巫医是中医的源头,在上古时代,医、巫不分,人们的疾病、灾祸都求助于巫医、巫师。巫医是古代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先民消灾治病的人。《山海经》的《海内西经》,记载了“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相”等10位上古巫医,主要活动在四川境内,《海内西经》记载称其为“巫咸国”,在四川省北部,巫医技术海内闻名,这应该是巴蜀医学最早的记载和起源。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西陵嫘祖养蚕桑,丝母元妃配帝王。史载岐舌归蜀国,民传岐伯属西羌。盐亭柏梓龙蛇地,涪郡弥江瑞圣乡。经典问难传万世,道经千古更辉煌。(七律《咏岐伯》)《山海经·海外南经》载有岐舌之国,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山海经·海内经》云:“先龙始生氐羌。”历史记载“氐羌之族,从西汉水上源有龙之称,而为巴蛇之巴发源地(《巴蜀史迹探索》)”。古代龙蛇相通,岐舌国之人,以龙为图腾,亦称龙蛇族。史学考证,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为氐羌,后定居西陵古国,即今四川盐亭县南。据《嫘祖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华第一妃》(四川人民出版社)考证,龙族西陵国位于盐亭县南,而岐舌国位于盐亭县北柏梓镇一带,独柏、梓之树众多,因其多虬枝、岐枝,先民视其为龙蛇化身,其国首领,则尊为岐伯。

《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即今嫘祖)。《通志氏族略》云:“雷氏,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盖古诸侯之国。”故黄帝元妃嫘祖即雷祖,与雷公同姓。岐舌国首领岐伯与西陵国首领雷公,同为医家,他们常聚会于柏梓二龙山,研讨治病救人之术。后雷公娶岐伯之妹岐娘为妻,生有嫘祖。所以岐伯、雷公,同为黄帝之臣,雷公为嫘祖之父,岐伯为嫘祖舅父。《古今医统》云:“上古黄帝臣,姓雷名敩,善医,著有《致教论》《药性炮制》等。”《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内经》虽为黄帝问,岐伯答,但其中也有雷公的见解。

柏梓一带多古石庙,一般都有岐伯石像,民称“岐伯老爷”,盐亭岐阳坝,古称“岐伯坝”,坝边弥江岸有一株千年古柏,历称“岐伯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明代曾建有岐伯庙。在盐亭茶亭一带长久流传着一首民谣:“弥江河畔一丘坟,岐伯树下岐伯神,扯把青草能治病,看你心中诚不诚。”盐亭是嫘祖的故里,也是岐伯的故乡。嫘祖发明、传播了养蚕、抽丝技术,被称为“中华人文女祖”,嫘祖的舅父岐伯,撰著《黄帝内经》,被誉为“华夏中医始祖”。看来中医药的发明与创造,与巴蜀有着不解的渊源。

一代天师张道陵

鸣鹤飞仙舞教幡,天师开启道神坛。感通老子修心境,融汇真精聚气田。通太学,炼金丹。养生防病救危难。人生觉醒从心悟,益寿延年法自然。(《鹧鸪天·一代天师张道陵》)张道陵(34—156),一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少即研读《道德经》及河图洛书,皆致精极。入太学,通达五经,成为当地大儒,举贤良方正科,得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退隐,先居河南洛阳,后居江西龙虎山,修习道家长生之术。顺帝时,广事游历之后,赴四川大邑鹤鸣山,开始创教事业。

张道陵将感通老子后的修炼心得,在鹤鸣山作道书二十四篇,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经典,又作了《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他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又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成为道教第一代天师,故道教徒称其为“祖天师”。他精通各种炼养方法,善为人治病,所谓“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无以易”。即以在家之身,承传先秦房中、行气、服食之法,养生防病,救人急难。他首创三官手书忏悔治病之法,并善用符水(含朱砂雄黄)治疗各类精神疾病,亦炼制外丹,推动了中医外科的发展。张道陵以医显道,其根本目的是让更多患者从此信仰道教,并以道教理法觉悟生命,使得道以医行之妙。影响达于今天的道医界。

汉代针灸漆人

千年漆俑熠生光,举世惊奇喜若狂。扁鹊走方留竹简,涪翁隐姓育医王。分明经络通三海,辨注俞名贯五肓。大道针经传万世,芙蓉蜀地史辉煌。(七律《咏汉代针灸漆人》)1993年在四川绵阳涪翁(汉代名医,著有《针经》《诊脉法》,培养了汉代太医丞郭玉)故里,双包山出土了西汉武帝时期木胎髹漆经脉漆人,漆人高28.1厘米,体表上绘有19根纵行红线,与人体手三阳脉、手三阴脉、足三阳脉9条经脉和督脉相应,大部分经脉在头部联络,将人体针灸模型的历史从宋代针灸铜人提前一千余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再次出土了汉代针灸漆人和920支医简,出土的西汉木胎髹漆经穴漆人裸体直立,高14厘米,完整精致,与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人体经脉漆人造型和结构一脉相承,其上标记清晰的红色经脉粗线共22条,阴刻的白色经脉细线共29条,腧穴点共有119个。同时还有任脉及躯干部横向的3条环行经脉。躯干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文字。医书根据竹简内容经初步整理,可分为八部医书。其中除《逆顺五色脉脉藏验精神》之外,都没有书名,暂定名为《敝昔诊法》《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刺数》。另一处共184支内容为《医马书》。

经研究,发现其中《敝昔诊法》论五色脉诊,共50余支竹简,字迹残损严重,或为扁鹊失传的《五色脉诊》传本之一,对扁鹊脉法整理和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这些竹简医书正在研究、破译和整理中。

本草医籍会群芳

保养元真觅道藏,钻研奥旨释迷茫。金石冶炼精华聚,尔雅丹经第一方。(七绝《咏梅彪〈石药尔雅〉》)梅彪,生卒年岁不详,唐代西蜀江源(今四川崇州)人,道家,炼丹家。自幼倾心于道教,尤其醉心于钻研金丹大道。他研究各家丹经药方30余年,发现这些丹经多使用隐名,若不明白隐名所指,必然似是而非,难入堂奥,故仿《尔雅》体例,详细列举各种金石药物、丹药、丹法并丹书名目,一一注明其别名或异名,著成《石药尔雅》。

《石药尔雅》分两卷,卷上释诸药之隐名(异名),其中金石药62种,动植物药97种,以及6种炼金丹器具隐名的解释;卷下论多种丹药名称及其别名异号,计收载丹名68种,释丹药别名号24种。另外,该书还收载了唐以前记载丹药的文献名称及多种丹药炼制法的名目。该书是对中医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传世本草学著作,既是隋唐时期的重要矿物文献,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学辞典手册。

食药本同源,良医奉御专。佳肴能调补,美味更延年。(五绝《咏陈士良〈食性本草〉》)陈士良唐代医家,以医名闻于世,于公元874年至880年任剑州(今四川境内)医学助教、药局奉御,专门掌调饮食,讲授有关食疗中药。他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本草书中有关食疗的药物分类编写,并加上自己的意见,附上医方,撰成《食性本草》10卷。书中记载有各类食用药物和制品,并配以食疗诸方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术。此书广泛流传于明代以前,后来散佚。现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

杏苑花魂沁,舶来草药芳。甘松龙脑片,乳没降真香。祖籍波斯国,诚心药肆商。精勤编海药,俊逸秀才郎。(五律《咏李珣〈海药本草〉》)李珣(855—930),字德润,唐末五代时文学家、本草学家,祖籍波斯,因此也称李波斯,回族,五代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其家以经营香药为主业,其先人唐初从波斯(今伊朗)来到长安,随国姓改姓李,并以经营“香药”为主业而定居,后其父随唐僖宗避乱入蜀。

《海药本草》是李珣在公元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所撰著的。香药主要为通过海舶,自国外输入的药品,所以又称海药。隋唐五代时期,四川出产药材产量约占全国的1/6,同时其他地方的药材也大量贩入四川,甚至波斯等国的外国药材也进入了四川。李珣因家以经营香药为业,因此对于海药的性质与功用了解比较深刻,故而撰著了《海药本草》。书中对药名释义、药物出处、产地、形态、品质优劣、真伪鉴别、采收、炮制、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都有记载。书中尚有一个明显特点是对香药的记载多达50余种,如有青木香、零陵香、甘松香、茅香、瓶香、丁香、乳头香、安息香、甲香、迷迭香、荜澄茄红豆蔻、没药等。《海药本草》原书共6卷,至南宋末年已经亡佚,没有刻本流传。但其所叙述的药物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书中。现代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曾自上述书中进行辑录,辑得《海药本草》一本。共辑药物124种,包括玉石部8种,草部38种,木部48种,兽部3种,虫鱼部16种,果部9种,米谷部1种,器用部1 种。李珣和他的著作《海药本草》丰富了中国药物学,是回族医学的重要基础与典籍。

李珣除了是本草学家外,更有影响力的是其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他是“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著有词《琼瑶集》,今已佚。但在《花间集》中存词37首,《樽前集》中存词17首。

天然药谷属西川,叠翠幽霪百草鲜。蜀帝亲民修药籍,韩臣请命率群贤。增加特产图文茂,绘就川珍道地编。后主仁行慈万众,神农本草获新篇。(七律《后蜀主孟昶与〈蜀本草〉》)《蜀本草》是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奉诏主修的《本草》。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韩氏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本书基本内容是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补扩大而成。韩氏精于医药,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云:“韩保升精医,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故后人编本草时常引用本书的内容。《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详尽。惜原书已亡佚,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采录,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西蜀保童方,儿科第一乡。嫩苗勤养护,花蕾绽芬芳。(五绝《周挺〈保童方〉》)据《四川通史》记载,蜀中的儿科医家和儿科专著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后蜀医家周挺精于儿科,著有《保童方》一卷,这是已知四川地区最早的儿科专著,比现存最早的儿科经典——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还要早200年左右,可惜后来亡佚。

本页关键字:四川中医药  诗词歌赋  山海经  中医始祖  张道陵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医药        下一篇:名医张山雷的“土茶罐”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