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中的六“最”
(―)最宝贵的财富是健康
提到财富,人们都会关注物质的钱财和精神的文化,却常常疏忽了自身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53就叫响了“健康就是金子”的口号,旨在唤起人们要像对待金子一样珍惜健康,要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善待自身。
为什么当生命之树刚到春季就会落叶萧萧、一派秋色了呢?其实这并不奇怪,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告诫人们:“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遗憾的是人们常常来去匆匆,把这些忠告当成耳旁风,无动于衷,不以为然。40岁以前拼命挣钱,40岁以后拿钱顾命。忠告朋友们,请您把健康当做金子吧!
(二)最优良的心态是清净
“心态”中医称作“心神”,也就是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道家、儒家、佛家、医家都主张“养神”,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言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的威力要远远超过一切保健措施加一切保健佳品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机能才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疾病就会减少,人们才能健康长寿。因此,有人说:“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如何做到心理平衡?其要诀就是清净、重德、乐观六字真言。
清净就是正确对待自己,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难。人贵有自知之明,排除杂念,以理收心,方能心态清净。
重德就是正确对待别人,待人宽厚大度,多看别人长处,多想别人难处,满怀爱心,助人为乐,方能性善德高。
乐观就是知恩知报,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乐观处世,既不要自卑离位,也不能自傲越位,奉献社会,方能享受人生。
(三)最合理的膳食是平衡
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通过每天所吃的食物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人体的生理需要同膳食营养的供给之间必须建立平衡的关系,才是最合理的膳食,才能确保健康。平衡膳食包含以下4个方面。
1.氨基酸平衡
2.热量营养素平衡
3.营养素摄入量的平衡
4.酸碱平衡
(四)最有效的方法是运动
运动能改善生活质暈,增加人类寿命。运动又能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运动可以控制体重,健美体形,防治肥胖。运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和耐力,激发并增强人们的免疫力。运动还能稳定心态,开朗性格,对生活充满激情。一句话:“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代替运动。”
运动如何适度?每天步行或慢跑3千米,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5次以上。身体素质较好者运动后,心率加年龄可达190次/分左右;身体较差者运动后,心率加年龄达到150次/分左右,以此为度,适量增减。
(五)最科学的生活是规律
生活的规律性是定时寝息,定时劳作,熬夜和晚起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近代研究发现,人体各器官在午夜12点其生理功能处于最低谷,此时最宜保养,入睡是最好的形式。因此,晚睡时间不要超过12点,午间12点打个盹很有效。古人早有告诫:“日入而息,日出而作。”
生活的规律性特别要注意劳逸结合和动静结合,切忌贪逸不动,养尊处优。《黄帝内经》的“五伤”讲得非常透彻:“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的伤就是对健康的损害也。
因此,最科学的生活是规律。
(六)最高明的医生是自己
医学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开始是治疗医学,这是第一医学的兴起,有病治病,天经地义。后来发现病虽治好,功能却难以恢复,这又兴起了康复医学,这叫第二医学。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和感觉的醒悟,体验到治病不如防病,即“上工治未病”,于是有了预防医学,这是第三医学。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们非但要防病,而且要追求髙质量的生活品位,最好“长生不老”,这就有了第四医学,也就是保健医学。
从无知疾病到防治疾病,从健康四大基石到保健养生措施,都禽不开人们自己的参与,可谓“人的因素第一”,医生的职责不光治病防病,而且要教会人们懂得保健养生的办法。要懂得并学会中医的养生之道,实实在在地做到“最高明的医生是自己”。
本页关键字:保健养生中的六“最” 保健养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乙型脑炎方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