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不同时段的养生法
秋季是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因此,秋季不但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进行调补食疗的好季节,也是健康人进行食补的好季节。秋季分初秋、仲秋和晚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进补亦不同。
初秋养生 清补为上
初秋是夏季刚过的第一个月,暑热的威力尚未散去。此时,阳气浮越,汗出津津,气耗阴损,而秋季的干风有时送来一丝凉意,称为“温燥”,人们表现出皮肤干燥,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心烦少眠等症状。此时,大补、温补会助燥伤阴,加重病情,只能清补。
此时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养心安神的莲子、清热生津的莲藕、滋阴降火的甲鱼、健脾养胃的板栗、补肾固精的核桃、健脾利湿的薏苡仁等,药物则选择养阴生津的西洋参、滋肾养肝的枸杞子、养阴清热的沙参等。
仲秋养生 和中为要
仲秋是暑热散尽,冬寒未至,不冷不热,气候宜人的好季节。这时万树结果,万叶归根,谓之“春华秋实”,可谓是养生的旺月。因气候宜人,五谷丰登,蔬果硕多,胃口大开,心情愉悦,怎能不贪食畅饮呢!此时的饮食原则是突出一个“和”字,以防“秋膘”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脾胃损伤。
所谓“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晚秋养生 益气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感受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加强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为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除选用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用1~3个核桃肉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对于需要在冬季进补的人来讲,此时也是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期。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食用。通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就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乙型脑炎方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