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辨证分型治秋燥

辨证分型治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秋燥也越来越多。

秋燥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个月,入冬以后,症状均能逐渐消失。秋燥的诊断并不困难,初起常具有肺卫证候,一般说,在秋季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气干燥见症者,即可确诊(需注意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相鉴别)。

秋燥为秋季特有的疾病,与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相类似,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界气候燥热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虽然本病以津气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单纯对症处理往往疗效欠佳,中医一般根据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把秋燥分为邪在肺卫型、燥热伤肺型、肺胃阴伤型和凉燥袭肺型四种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邪在肺卫型 此型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治以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为法,方选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栀子、浙贝母、竹叶薄荷防风各12克,沙参20克,梨皮30克,麦冬白芍各15克,甘草5克(此药量为成人用量,下同)。每日1剂,水煎服。

燥热伤肺型 此型为肺经燥热化火、耗伤阴液之候,症见身热,干咳无痰,甚或咯痰带血丝,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脉细稍数。治以清肺润燥养阴为法,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麻仁、杏仁各12克,麦冬、浙贝母、白芍、桔梗、知母、瓜蒌各15克,沙参、黄芩各20 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肺胃阴伤型 此型为燥热灼伤肺胃津液之候,症见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咳嗽少痰,口、鼻、唇、咽干燥而渴,大便燥结难行,舌质红,苔薄少而干,脉细数。治以甘寒滋润,清养肺胃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沙参18克,麦冬、黄芩、石斛连翘各15克,天花粉玉竹、桑叶、浙贝母、枇杷叶各12克,梨汁24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凉燥袭肺型 此型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干鼻塞,口唇干燥,咳嗽少痰,舌质淡红,苔薄白少津,脉浮。治以疏表透邪,开肺润燥为法,方选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前胡、杏仁、防风各12克,陈皮、茯苓、桔梗、连翘各15克,浙贝母、石斛、沙参各9克,大枣6枚,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本页关键字:中医养生  秋季养生  辨证分型治秋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食“三白” 润一秋        下一篇:秋冬养“阴”为首要

>> 返回秋季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