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话养生
惊蛰节气过后,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开始惊醒。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我国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上升至3~6℃,江南一带气温升至8℃以上,西南、华南地区气温一般可达到10~15℃。与其他节气相比,惊蛰时的气温回升是全年最快的。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域来说,此月开始,人们才逐渐感受到春风的气息。当然,此时也是天气无常、“百草发芽,百病发作”之际,易使人出现不适症状,甚至患上种种疾病。因此,惊蛰节气过后,人们一定要注意养生保健,以防疾病发生。
【情志养生】
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人体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若不注意滋肝养血,可导致肝火过旺,由此易引起易怒、眩晕、目胀,尤其是老年人还会引起血压波动和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因此,惊蛰过后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这就要求做到自我调控情绪,学会戒急戒怒,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要重视情志养生,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应避免为小事生气动怒,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工作之余,多些兴趣爱好,闭目养神,或多做深呼吸,以利身心放松。也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郊外踏青,以涵养性情,疏肝理气,使气血平和,情绪不易波动,消除春困,以利“春夏养阳”。
【起居养生】
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惊蛰时人们还不可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而且晨练不宜太早,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多。户外活动时应远离尘土飞扬的地方,要鼻吸口呼、不要呛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因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出现“倒春寒”,有膝关节炎的人感觉酸痛更明显,这类人平时可以带护膝,或用艾条熏膝关节。
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时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困”。之所以出现“春困”,是因为人体的皮肤在冬天里受到寒冷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随着气温慢慢升高,人体皮肤的毛孔、汗腺和血管也逐渐舒张,所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加之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人们就会出现“春困”现象。为了避免此情况的发生,惊蜇时人们应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
温热食物健脾胃
惊蛰过后,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大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另外,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这些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
多食野菜益健康
惊蛰以后,野菜陆续上市。野菜吸取大自然之精华,其营养丰富,有些本身就是药材,多食有益健康。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其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能防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对于痢疾、肠炎等症有特殊功效。荠菜可炒食、凉拌、做馅等。蒲公英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防治乳痈肿痛、痈疖疔疮等,可生吃、炒食、做汤、炝拌、做馅等。
【运动养生】
惊蛰过后,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关节和肌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舒展,因此,此时不宜进行激烈的运动,应选择比较和缓的运动方式。另外,放风筝也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种运动,大家不妨一试,趁惊蛰阳气生发之际,到旷野郊外去放放风筝,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加快人体血液循环。
上一篇:春令养生动起来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