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癌毒的蓄积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病因
肿瘤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气、血、痰、食等病理产物相互交结而成的,但在实际上如按照一般的气滞、血瘀、痰凝、食积等来治疗,效果是不好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单驱邪不成,于是就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上理解,或攻补兼施,或以补为主,但仍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为什么同是四诊八纲,同是活血化淤、行气消积,对于肿瘤病人(主要指恶性肿瘤)几乎是无效的呢?这必须从肿瘤在病因病机方面的特殊性上来认识。
肿瘤对人的危害,尤其是恶性肿瘤对人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预后也十分恶劣,对此古人早有认识。如陈实功《外科正宗》谈乳岩(乳癌)说:“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月后肿如堆粟,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日乳岩”。恶性肿瘤后期,正气极度衰竭,邪气无限蔓延,是生命不可挽救的主要原因。病邪破坏了人体阴阳的平衡,吞噬了气血津液,降低了人的抗病力,如果能有效地控制邪气发展并逐渐消灭它,正气就能保全,癌症就有可能治愈。汉代华佗的《中藏经》曾说过,肿瘤的发生,非独气血的壅滞而致,更有五脏六腑蓄毒不流这个原因。这种认识就把肿瘤和一般的气血痰食等的壅滞区分开了,对后代医学家探讨肿瘤病因病机、治则、用药规律产生了很大作用。就是说,只有体内气血痰食等聚结,没有致癌的“毒”(癌毒),是不会患肿瘤的。宋代杨士瀛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穿孔透里。”在治疗上,古籍除有华佗“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记载外,《晋书·景帝纪》又记录了医生为景帝割治目疾的实例,这些治法都相当于今天的手术疗法。药物治疗方面有用毒性药物来对抗体内癌毒的,如《神农本草经》记述斑蝥“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的作用,此外陈实功《外科正宗》的蟾酥丸,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犀黄丸等至今还被用来治疗肿瘤,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以上药物有的是剧毒性的,但用得恰当就不会中毒,用于恶性肿瘤,道理就是以毒攻毒,这后一个毒字,就指的是癌毒。
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根本病因之一,既不同于一般的六淫邪气,亦不同于一般的内生五邪及气滞、血瘀、痰凝诸邪,而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特殊毒邪。归纳起来,癌毒具有以下特性。
(1)癌毒为“阴毒” 其性深伏没,为病缠绵。
(2)癌毒为实邪 从整体上讲,恶性肿瘤性疾病是一类全身性疾病,而癌毒及其所致的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本为正虚,其标为邪实。
(3)易于扩散癌毒一旦产生,即处于恶性肿瘤的初期阶段,此期主要表现为癌毒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癌毒沿经脉、络脉流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发生肿瘤,形成转移病灶,即进入中、晚期。癌毒淫溢流窜,正气耗散,此消彼长,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愈盛,病情更趋深重。
(4)癌毒非外邪 癌毒为一类特殊毒邪,毒自内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在正虚的基础上,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导致病理产物聚结,日久则发生质的改变——产生癌毒,发生肿瘤。癌毒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肿瘤的直接致病因素。
(5)癌毒的产生与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有关 肿瘤发生之后,癌毒又进一步加重了气滞、血瘀、痰凝等证候,形成恶性循环。气滞、血瘀、痰凝状态还是癌毒扩散和转移的适宜土壤与环境,癌毒由原发部位扩散,沿经脉络脉循行过程中为气、瘀、痰诸邪所阻,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而生肿瘤。
(6)毒性猛烈 恶性肿瘤的中、晚期,癌毒深重,重阴必阳,化热化火,更伤正气,其害人之速,病势之凶险,反映了癌毒毒性猛烈的一面。
通过对有关恶性肿瘤中医理论的深入探讨和临床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在于“正虚”“癌毒”两个方面。癌毒特性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即耗散正气与扩散趋势,在不同肿瘤及肿瘤的不同阶段(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换言之,肿瘤病机的本质性特征,一是肿瘤患者自始至终表现正气耗散、正虚失于固摄的过程,二是癌毒本身具有易于扩散转移的特性。从生理上讲,正气与癌毒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作用,正气具有抗邪的本能,癌毒一旦产生,正气即作出反应,发挥其抗癌能力;正气还具有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的作用,这一作用贯穿疾病全程。只有在癌毒的扩散能力超过了正气的固摄能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癌毒扩散,肿瘤转移。从病理上讲,正虚与癌毒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正虚是导致癌毒产生的病理基础,如《医学汇编》所谓“正气虚则为岩。”同时,正虚失于固摄,又使癌毒更易于扩散,形成转移;癌毒耗散正气,又可以加重正虚。双方力量对比处于动态变化中,疾病初期,正气的抗癌、固癌能力尚强于癌毒的致病力,病毒深伏,扩散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临床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着正气的耗散,正虚进一步加重,癌毒的致病力超过正气的抗病力,疾病进展,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癌毒发生扩散,形成转移,进人中期;恶性肿瘤晚期,毒势鸱张,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气大虚,逐渐出现阳虚阴竭,阴阳离决而死亡。针对这种病机特色,我们提出了“固摄扶正、解毒”这一肿瘤论治的新大法。
上一篇:肿瘤疾病的中医病因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