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二、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每日强的松40-60mg,分次口服,或氢化考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达那唑等。
三、脾切除术:
脾切除适应证: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良好疗效;
②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
③地中海贫血伴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术;
④其他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亦可考虑作脾切除术,但效果不肯定。
四、输血:
贫血明显时,输血是主要疗法之一。但在某些溶血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给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发生溶血反应,给PNH病人输血也可诱发溶血,大量输血还可抑制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所以应尽量少输血。有输血必要者,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一般情况下,若能控制溶血,可借自身造血机能纠正贫血。
五、其它:
并发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制剂,若长期血红蛋白尿而缺铁表现者应补铁。但对PNH病人补充铁剂时应谨慎,因铁剂可诱使PNH病人发生急性溶血。
六、中医辨证:
本病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引起的。治疗上我们以补虚、活血化淤、清利湿热并重。黄疸明显时以清利湿热为主;晚期后积聚形成时加用活血化淤药。积极消除诱因,预防溶血发作,对已发作者应尽快控制溶血及纠正贫血,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加速间接胆红素的转化,一般服药一周左右后,血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减轻。不治已病治未病。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溶血性贫血属"虚分'、"黄疸"范畴,一般无黄疸者按虚劳辨证,有黄疸者按黄疸辨证《灵枢·经脉篇》中说:"脾足大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认为黄疸为脾病。《千金要方·病源·胎胆候》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及症状描述甚详:'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热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胆也。"其"又有百日、半岁小儿,非关伤寒温病,而身徽黄者,亦是胃热,慎不可炙也'的描述与家族性溶血性贫血相似。而《千金翼方》之'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记载与急性溶血表现相似。《金匾要略》中说:"病黄疸,……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认为黄疸的治疗应以祛湿利小便为法。
本页关键字:溶血性贫血 免费索取溶血性贫血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3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3日快讯
- 增强四个意识 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