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概述
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SPFS)是指用力排便(力排,下同)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弛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排便不规则,便次少,排便困难、不适和疼痛。1964年,Wasserman描述了4例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伴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的病例。Wallance和Madden对72例:“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口才切下的肌肉标本经镜检未风病理变化。此后Rutter报道了15例在用力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有严重异常的过度活动,并在整个向下用力过程中持续这种状态,表明用力排便时,耻骨直肠肌不是松弛而是收缩。1985年Kujjpers等,认为在队外其他可引起结肠出口梗阻的原因如肛裂、短节段巨结肠和肛门狭窄等以后,力排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即是真的盆底肌群功能紊乱,并建议定名为盆底痉挛综合征。
病 因
本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先天异常、炎症和滥用泻药有关。这种功能紊乱很可能是正常肌肉的功能障碍,而不是异常肌肉的持续痉挛,因为肛门测压和肌电图都证明在肛门静止和紧闭时外括约肌的功能是正常的。有些患者的粪便结肠通过时间延迟,进行次全结肠切除术并无收益,所以盆底痉挛缩合征患者的结畅通过时间延迟应看作是由出口授阻引起的粪便攒留所致,而不是结肠的动力下降。1993年,Stelzner发现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的持续性便秘与括约肌活性增高有关。盆底痉挛综合征还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因为通过感受器水平的刺激能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使传导触觉的神经纤维,特别是Aβ纤维去极化,Aβ纤维产生突触前抑制,抑制向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人,从而使产生痉挛的肌肉舒张。和所有的功能性疾病一样,盆底痉挛综合征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
诊 断
会阴部检查、直肠指俭、乙状结扬镜检及钡灌场排除器质性病变。
1 、肛门测压 分别测量静止和肛门紧闭时的肛门压力。盆底痉寥综合征患者肛门测压多为正常。
2、肌电图 将同心针电极和特制单纤维针极由臀沟尾骨尖下方刺入皮肤。向耻骨联合上缘方向进针1~1.5cm至肛门外括约肌浅层,1.5~2.5cm至肛门内括约肌,3~3.5cm至耻骨直肠肌,把3根同心针电极分别输入3导单独放大器的肌电图仪上,便可观察和记录肌肉各种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单纤维肌电图还需在上述肌肉上不断移动特制的针极,待找到动作电位对后,嘱患者保持肌肉轻度收缩到持续放电超过100次经上时,计算机开始记录,分析和贮存该电位对的平均连续电位差(jitter)。每个记录点记录100对电位时,每块肌肉至少完成20个不同部位的记录点。肌电图和单纤维肌电图对临床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02例患者研究,常规肌电图和单纤维肌电图对盆底痉挛综合征和耻骨直肠肌肥厚征均非常敏感,异常率分别为89.3%和92.6%。
3、结肠通过时间 用20个不透X线的标记物来进行结肠通过时间检查。在吞下标记物后的第1~5天拍腹部X线片,全部标记物排出后,就无需再行X线检查。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可延长,也可正常。
4、排粪造影 通过一个宽而短的肛管,将造影剂注射到肛门内。患者坐在特制的中间有孔的座位上,将造影刑排人一个透X线的塑料容器内,对其肛门直肠部作露态和动态的观察。排粪造影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可确认有否盆庇痉挛综合征和并发其他异常,能为临床选择疗法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依据。盆底痉事综合征的排粪造影表现主要反映在肛直角(ARA)和有否耻骨直肠压迹(PRMI)及其深度上。卢任华根据静坐和力排时测得的ARA的变化,并结合PRMI及其深度将盆底痉挛综合·征分为4度,在分度的基础由还可结合会阴下降、肠疝、内脏下垂答继发表现全面分析。卢任华通过对59切盆底痉挛综合征和直肠前突患者的分析,在国际上最先发现了一新的X线征
本页关键字:盆底痉挛综合征 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概述 免费索取盆底痉挛综合征资料
上一篇:盆底痉挛综合征 下一篇:盆底痉挛综合征怎么治疗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3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3日快讯
- 增强四个意识 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