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经期疾病 --> 倒经 --> 倒经的中医疗法

倒经的中医疗法

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红,心烦易怒或见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头痛,尿黄便结,月经可见提前,量少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

(一)辨证施治  

         

本病治法,应本“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但清热不可用用苦寒,以免寒凝血滞而留瘀,也不可过用攻下,以免重伤其阴;忌用升麻、柴胡

等升提之品,以免升阳助火。

1.肝经郁火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红,心烦易怒或见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头痛,尿黄便结,月经可见提前,量少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清热,引血下行。

方药: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一版教材)加减

当归10g,白芍l 5g,生地10g,白茅根30g,丹皮10g,桅子6g,黄苹15g,川牛膝10g;侧柏叶15g。

加减:头晕头痛甚者加杭菊,生石决明。  

     

2.瘀热互结症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血量或多或少,血色黯夹有血块,伴见经行不畅,小腹疼痛,低热,口干,舌质黯红,或有瘀班,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瘀,降逆止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生地log,赤芍15g,当归10g,川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丹皮10g,藕节g,大小蓟各10g。

加减:低热明显加白薇10g;病程长,吐血血块多,色紫黯或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者加三棱10g、莪术10g。

3.肺肾阴虚症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伴见月经先期,量少,头晕耳鸣,五心烦潮热汗出,或口燥咽干,咳嗽少痰,舌红或绰,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当归6g,沙参10g,白芍10g,黑荆芥6g,茯苓10g,丹皮10g,川牛膝10g,生熟地各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加减:潮热五心烦热明显者加鳖甲、青篙、地骨皮;咳嗽甚者,加百合、贝母、批叶大便干燥者加玄参

(二)专病专方

1.柔脾汤:《校注妇人良方》治吐血,下血,血衄。白芍、黄芪甘草各一两,熟地三两。E2三钱,水酒各一盏,煎八分,去滓,口服,不拘时。

2.《竹林寺妇科秘方》“妇人经来,吐血咳嗽,痰气急满吐红,五心烦热,乃伤生冷,又触热毒毒”,人皆作逆经治之,故不验。治法宜用五虎汤、紫苑汤。五虎汤:陈皮6g、甘草6g、桑皮3g、桔梗3g、苏子10g、生石膏l0g、知母3g、枳壳3g,水煎,不拘时服。紫苑汤:阿胶3g ,桑皮3g、五味子3g、紫苑3g、杏仁3g、冬花3g、玉桔梗3g、苏子3g1贝母3g、知母3g,广陈皮1.5g、枳实3g。水煎,临卧时服。

(三)中成药  

             

1.肝经郁火:治以清热凉血止血,可用荷叶丸,每次一丸,一日2次;或四红丸,每次一丸.一日2次,荷叶丸偏于化癌。肝火偏亢则用龙胆泻肝丸,每次一丸或一袋(6g),一日2次.

2.瘟热互结型:治以化痴止血,可服三七面,1.5~3g,一日3次。

3.肺肾阴虚型:治以滋明清热,凉血止血,偏于肺阴虚者,可用百合固金丸,每次丸,每日2—3次;养阴清肺丸或养阴清肺口服液,每次1丸或1支,每日3次;偏于肾虚者可用知相地黄丸,每次一丸,每日2次或记菊地黄丸,每次一丸,每日2次。

(四)单验方

1.鲜藕、侧枯叶各2两,打烂取汁,用陈酒分数次送服。

2.白茅根4两,侧柏叶、白糖各2两,黑豆、棉子各3两,大枣四枚,水煎服偏方秘方汇海》)

3.大蓟50g、灶心土15g(打碎),用水煎汤,每日2次,用于血热型。

4.鲜茅根30g、土牛膝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倒经的中医疗法  倒经 免费索取倒经资料

上一篇:倒经的西医疗法        下一篇:倒经的针灸疗法

>> 返回倒经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