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温补肾阳治疗肥胖病
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现代常见病、难治病,是中医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确定科研方向是这方面工作的最主要问题。我们以肥胖病为目标,采用传统中医经验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对如何从中医角度认识现代病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医治疗方药作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病的本质是肾阳虚,治疗应采用温补肾阳方药。
一、肥胖病及其治疗现状分析
肥胖是一种现代病,它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更甚的是它还常引起下列后果或/和伴发病:真性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梗死、高血压、血栓形成、肺栓塞、高尿血酸症(痛风)、胰腺炎等,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因此被列为第二次卫生革命关注重点的心-身-社会疾病之一。肥胖病发病率国外约为25%,我国约为10.5%,新生儿肥胖者约6.7%,超过标准体重者可达55.0%,这表明肥胖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保健问题。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病率还会继续上升。
现代医学对肥胖症产生机制的认识已较明确(详后)。治疗方法,药物如食欲抑制剂(苯丙胺类、双胍类、芬氟拉明、纳络酮等),肠道吸收抑制剂(新霉素、魔芋甘露聚糖等),消化酶抑制剂(菜豆胺等),代谢促进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少食(包括摄食行为调整)多动,外科治疗等;疗效很不满意,且药物治疗副作用严重,与国际对减肥药物的要求标准(不厌食、不腹泻、不降低体力)差距大。与席汉氏病一样,机制清楚而缺乏药物,有中医药发挥作用的较大余地。
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辨证论治上。统计31篇文献的41种中医辨治方案,各种中医证型(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药略)依其在各方案中出现的频率,以及依据其在同一方案中出现的先后为权重进行加权,其重要性次序如下:痰湿-脾虚-气滞-湿热-实热-(肾)阴虚-水饮-血瘀-(肾)阳虚-胃热-肺气虚。针刺治疗文献约为方药辨治文献量的50%,其中耳针治疗占60%,耳针取穴多据现代医学机制研究结果。从中医(包括理论、针、药)辨证治疗肥胖症总文献量的逐年趋势来看:1982~1985年每年约有3篇,1986~1989年每年约有18篇文献。
可以看出:1.中医对此病的认识比较繁杂,很难体现本质及重点证候;2.辨证的依据完全根据外观症象,不考虑内在机制,针药治疗效果的评价绝大多数也是如此,至多也只考虑对脂肪代谢的影响;3.针药治疗疗效皆不满意,只能在"少食多动"方法外围作为辅助治疗,有较大发展潜力;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肾阳虚证不受重视。
二、从肥胖病和肾阳虚的病理机制比较认识肥胖病的本质
我们认为肥胖病的根本病机是肾阳虚,治疗肥胖应以温补肾阳为主要治则。
1.古代中医认为肥胖的基本病理是痰、湿、滞,但更进一步的病机是气虚。沈金鳌:"人之肥者气必虚",刘河间:"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张景岳:"肥人多气虚,多湿多滞,气道多不利".《石室秘录》:"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不能运行,故痰生之".《丹溪心法》曾用还少丸治疗肾虚肥胖。
2.不论是单纯性肥胖还是继发性肥胖,都有如下病理特征:
下丘脑和垂体:肥胖症动物模型下丘脑释放生长抑素(GH·IH)增多,使垂体生长激素(GH)释放减少,脂肪沉积增多。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释放减少,泌乳素(PRL)分泌异常,在肥胖妇女和儿童反应不足,催乳素有类似中医"肾气"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合成。肥胖症病人血浆皮质醇一般正常,有时因分解加快而致代偿性产生过多,重度肥胖者肾上腺对ACTH反应减弱。
甲状腺:肥胖病人代谢率下降,有材料报道22%肥胖者甲状腺功能下降,体重下降后可恢复正常。某些肥胖
本页关键字:肥胖病 论从温补肾阳治疗肥胖病 免费索取肥胖病治疗资料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病的特点 下一篇:肥胖病的食疗方法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2月23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2月23日快讯
- 乙型脑炎方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