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概述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系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移行而成。一般病程在6个月以上,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类。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可能和患者年龄,营养及免疫状态,治疗延误,过早活动,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日前,现代医学对本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本病的中医论述,属“胁痛”、“瘀证”等病症。关于对本病病机证候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如“胁痛”一证,《素问》指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一书中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已认识到胁痛与肝脏有一定关系,并认为外邪侵袭为胁痛发病的一个原因。在具体辨证上,明清医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张景岳指出:对本病“但察其有形无形,可以知之矣。盖血则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则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认为应据有形无形来分辨属气属血。林飒琴在《类证治裁》中分胁痛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均表明是本病的关键。在治疗用药上,张仲景所制订的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树立了典范。而叶天士对胁痛属久痛人络者,善于用辛香通络,甘缓理虚,辛泄宣瘀等治法,立方选药,颇具巧思,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最早明确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的报道,见于1960年。而首次较集中的临床观察样本发表于1964年。80年代以来,随着乙型肝炎抗原的发现,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医药治疗的病例累计达3万例以上,平均疗效超过80%。在辨治规律的揭示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上,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得最多的为本病与免疫的关系,包括不同的中医治法对迁延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关系的探讨等。其次,还进行了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如在慢性肝病虚证(肝阴虚、脾气虚)血中微量元素锌、铜的变化以及慢性肝炎舌象与肝脏病理变化关系等方面,都作了较深人的探讨。另外,在中药研究方面,也日趋深入,如对丹参治疗慢性肝炎的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150种中草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抑制作用。这些探讨对认识本病,辨证与辨病,治疗用药等方面都提供了客观依据。
本页关键字:慢性病毒性肝炎 概述 胁痛 瘀证 免费索取病毒性肝炎资料
上一篇: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1月25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年11月25日快讯
- 高脂血症气功养生
- 李斯炽风湿性心脏病医案
- 7种中成药因虚假广告被查处
- 陈可冀传承工作室落户福建中医药大学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