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医药标准化关键是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标准化已经成为各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是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反映和具体体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才是中医药标准化事业的根本,但是,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中医药标准化人才。
与其他领域的人才短缺情况不同,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的短缺,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看,都表现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缺乏。懂中医药技术的不懂标准,懂标准的不懂中医药技术,两者兼备者甚少。另外,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缺乏,外语能力和文字表达有限。在当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对国内标准化工作造成“倒逼”机制的形势下,中医药标准化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尽快培养一批中医药标准化专业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
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实施推广等工作需要,发挥中医药标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2012年在中央财政安排2220万元的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训项目,这在中医药标准化发展历程中还是第一次。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截至2013年9月,共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培养了中医药标准化人才38858人次。在国家财政部的继续资助下,从2013年12月至今,已培训中医药标准化高级人才600多人次、中医标准应用评价人员200多人次、中医药标准临床应用骨干人才5000多人次,初步在全国培养了一支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
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是明确培训目标、对象和方法。
培训目标:针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标准的制定、应用和评价,培训班设立分为3个层次。高级人才培训班培养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人员,重在掌握标准的制定程序和方法;应用评价培训班培养中医药标准评价人员,重在掌握标准的评价方法;临床应用骨干培训班培养中医药标准应用人员,重在掌握相关标准的内容。
培训对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是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2家三级甲等医院,将为相关地区中医药标准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培训对象以全国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为主,地区相关单位为辅。
培训方法:由于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且行业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不足,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不同层级的培训,分别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具有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基础和优势的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承担,通过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培训。为保证培训的质量,培训课程设计和师资安排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
在国家财政部的资助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管理下,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为我国培养一支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优、人才数量足的中医标准化人才队伍。(中国中医药报)
本页关键字:实现中医药标准化关键是人才 中医药标准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药旅游有利旅游业转型升级 下一篇:王国强:强化妇幼领域中医药应用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