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与活血化瘀”再研究前景广阔
5月13日,在北京友谊宾馆的会议室里,年过八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和他的数十位研究生及其名医传承工作室的弟子们齐聚一堂,就陈可冀院士的学术思想之二——“活血化瘀临床实践与基础”进行了深入研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及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上,陈可冀院士发表了“关于活血化瘀研究的心路历程”的演讲,从初始实践的个人情趣、医疗研究必须服从社会需求、真情实意追求创新进步、敢于不断面对困境与挑战、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复兴自觉性的心态五个方面,系统讲述了数十年来的经验体会,与会人员无不深受教育和鼓舞。陈可冀院士表示,我们已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并形成了一支过硬的科研团队,只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协作攻关,相信一定能在这一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造福于更多的患者。陈可冀院士的弟子和学术传承人王阶、徐浩、张京春、徐凤芹、史大卓、马晓昌、蒋跃绒、殷惠军等,在会上就陈可冀院士的活血化瘀思想、活血化瘀方药的合理应用、临证运用经验与案例、治疗劳力性心绞痛的经验、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愈梗通瘀汤”经验方的应用、活血化瘀中药的辨病辨证应用及单味活血化瘀药的研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等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据了解,几十年来,以陈可冀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在郭士魁、赵锡武等著名老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的启迪下,在心血管病领域中系统继承和实践他们的临床经验,并积极采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治则”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的活血化瘀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尝试,到70年代冠心Ⅱ号的发展,到90年代的冠脉再狭窄的防治和实验研究,到本世纪的活血化瘀方药有效组分组方的探索及瘀毒机制的研究,逐步整理出了若干有关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理论层次和临床实践不同阶段的发展创新脉络。形成了若干规范化、标准化成果,得到了社会及同行的认可,并被广泛推广应用到全国乃至东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因此,“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曾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至今我国中医药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研究成果。
陈可冀院士主编的《心血管病与活血化瘀》也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收集了50年来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开展心血管病与活血化瘀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理论研究的成果。
这次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陈可冀名医传承工作室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3+3”项目——陈可冀名医传承工作站主办。与会领导和专家建议,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各省(区、市)建立的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工作站这一学术平台,高扬学术旗帜,深入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工作,在全国形成中医药学术竞相争艳的大好局面,为繁荣促进中医药学术大发展和服务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中华中医药学会“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