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看病难和贵 百姓健康得实惠
“听说县里有了新政策,看中医、吃中药不花钱了。这下我就敢把钱拿来盖房了!” 2010年9月,陕西省麟游县两亭镇丰和寺村的李老汉正筹划盖新房。李老汉的老伴患风湿多年,每次去医院都要花几百上千元钱。对于这个山里的农村家庭来说,看病成了家里最大的开支。李老汉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却一直不敢动用家里仅有的积蓄盖房。自从县里2010年10月起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中医药100%报销后,不少像李老汉这样的村民都激动不已,纷纷筹划着用省下的钱翻新或重建房屋。这是贫困县麟游县抓住医改机遇,探索用中医药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给当地人带来的实惠。
3年来,中医药乘医改东风,惠及城乡亿万百姓。从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将中医药纳入医改大局,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方向,立足民生,改革创新,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走出了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
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夯实基本医疗保障
陕西省麟游县“花小钱办大事”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较为低廉。因此,深化医改5项重点工作之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更加注重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委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2011年农村中医药服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监测县中,53.05%提高了中医医院报销比例,52.11%将中西医分开核算提高中医服务报销比例,50.23%提高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报销比例,32.39%将中医药优势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并提高报销比例,29.11%降低了中医医院报销起付线,22.07%降低了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报销起付线。
同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版)列入中成药987种,比上一版增加164种,大多数省(区、市)明确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内蒙古、山西、甘肃、陕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四川、重庆、贵州、青海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中医药报销比例,扩大了服务项目报销范围。
推动中药纳入目录,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面,确定了坚持中西药并重的原则,鼓励中药的应用。
102种中成药和颁布了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各地积极推动中药品种纳入增补目录,不少地方增加的品种数超过了西药。
广东、云南、河北等省重视协调在地方增补基本药物时增加中药品种,实际增补中药品种分别占到了50.8%、50.6%和50%;贵州增加比例达到近62%,西藏等民族地区增补的品种以民族药为主。
北京以及贵州等参与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中药基本药物,推动中药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
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应用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机构数明显增加,各类机构均超过了30%,村卫生室的增幅尤为明显。
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促进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
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健康服务效益是深化医改的目的之一。中医药独有的预防保健手段,可以以较低成本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切合医改需求。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得到积极推进,各地支持政策不断出台。
甘肃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中医科,并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中医药内容在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中不少于20%和 30%;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将每人25元公共卫生费用中的10元用于中医药服务项目;山东省青岛市按照人均10元标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5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河北省石家庄市要求不低于10%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用于中医药;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在25元的筹资标准中拿出5.3元,专门增加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服务规范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养生保健等7项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新增了儿童保健的中医药服务要求,细化了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服务要求,制定了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启动,在30个省遴选了5个地级市和70个县(市、区)作为试点,探索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城乡中医药全覆盖,构建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2011年夏天,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羊下坝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馆里,一位叫贺秀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刚开始,贺秀兰依靠吃西药、打针,效果不明显,花的钱却不少,每去一次医院都至少要花30元。从2010年4月甘肃省开始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乡镇、社区、村组“全覆盖”后,贺秀兰就成了受益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一发作,,她就在家门口的镇卫生院接受专业的中医治疗,包括针灸、火罐加上外敷和口服中药等,但每次只需支付1元钱。治疗效果好,又没有经济负担,这让她十分安心。
这是中医药进社区、进乡村的一个缩影。3年来,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大大提高。北京、上海、杭州等13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和139个县(市、区)荣获全国基层(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382所县级中医医院得到改造,一大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进行了标准化建设。
天津市已在8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具有简、便、验、廉优势的“国医堂”,坐诊的中医医师实行全科一站式接诊。到2013年底,该市所有涉农区县卫生院将全部建成“国医堂”,使越来越多的居民不出社区就能看中医。
湖北省武汉市创建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做到4个100%: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科的建设100%达标,社区中医药文化的氛围100%形成,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的培训100%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100%覆盖,实现了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安徽、广西、内蒙古、黑龙江探索开展农村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云南投入1230万元为4100所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宁夏针对基层4种常见病,制定并推广10个中药饮片处方和10项中医适宜技术。
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试点公立医院改革
3年来,各地在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
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三级中医医院与区县二级中医医院整合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大兴区中医医院整合为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通州区中医院的合作整合为东直门医院东区,形成了由城区大医院和区县政府合作的“一院二区,管办分开”的新模式。
上海市内的三级中医医院已全部参加了全市医保预付制改革的试点工作。针对中医技术劳务收费标准偏低的现状给予适当调整,设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费。
广东省开展公立中医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整合资源,创新运营模式,建立中医药医学研产“一站式”服务模式,试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00%的地市级中医医院和近半数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北京、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公立中医(民族医)医院人员工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浙江省宁波市对政府办医院的中医门诊和住院,分别按每人次8元和每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山东省济宁、江西萍乡等地探索公立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
本页关键字:中医新闻 解看病难和 化解看病难和贵百姓健康得实惠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甘肃为贫困村发放万本中医适宜技术手册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