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5年 中药再查家底
上一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时隔20多年,国内中药资源种类、分布、量值和应用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中药资源家底不清,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十分不利。为此,我国正筹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新疆等六个省(区)都在本月启动试点工作。
时隔25年 中药资源现状亟待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全国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初,普查以常用中药为主;第二次是在70年代,结合了中草药的群众运动,将各地的中草药作了调查整理。第三次始于 1983年,1987年结束。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确认我国有中药资源12000多种,野生药材总蕴藏量为850万吨,家种药材年产量达30多万吨,普查还对361种中药材的蕴藏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361种中药材的历史、药材分布和收购销售情况,并编订了中国药材区划,收集了民间验方。
“前几次中药资源普查得到的数据可以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计划的参考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郭兰萍研究员说。但由于时隔近25年,国内中药资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组织开展前期,他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据悉,近年来国家先后支持了多个全国性的大型的与中药资源调查相关的研究课题,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积累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特别是历时5年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以珍稀濒危和常用大宗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为切入点,有望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摸索技术方法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直接经验。
运用遥感技术提升科技含量
传统中药资源调查和普查方法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因此,以新技术、新方法为依托将成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必由之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黄璐琦介绍说,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将采用包括“3S”技术在内的各种遥感技术,极大地提高普查的科技含量。
“3S”是指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者集成。“3S”技术以其快速、经济、方便等特点,在资源调查及监测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据介绍,目前“3S”技术已在农林牧业等领域资源动态监测方面应用和推广,这为中药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遥感技术具有实现多时相、多数据源融合与分析的特点,可以实现中药资源从静态分析向动态监测过渡,从对资源与环境的定性调查向计算机辅助的定量自动制图过渡,从对各种现象的表面描述向软件分析和计量探索过渡。“这不仅更方便我们提取和分析数据,而且数据采集过程也有更高要求、更加规范,费用也相对低廉。”郭兰萍说。
近年来,国家科技部支持的诸多项目中,不仅探索了野生栽培中药材、野生广布种、野生稀有种、生境独特等各种中药资源的遥感监测方法,也为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空间分析技术用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奠定了技术基础。
重点调查 常用、紧缺、经济价值高的品种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有助于全面掌握我国中药资源情况,提出中药材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机制。”黄璐琦说。
毫无疑问,全面摸清中药资源家底,是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根本目的,同时还要实现中药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不少中药研究领域专家普遍表示,有别于前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建立我国中药资源监测的长效机制”,是这次中药普查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这次普查有可能将分重点品种和一般品种,在坚持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常用、资源紧缺、经济价值高等中药品种的资源家底和动态。
总体来看,本次普查是由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网状结构,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组织协调功能,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力量,整合企业的工作基础和生产需求,将成为组织实施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上一篇: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有了技术指导原则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