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信息 --> 中医新闻 --> 后继乏人是中医最大危机

后继乏人是中医最大危机

有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这个40万人的数字,也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的人数,其中,又有几多真正的高水平中医呢?

有老中医感慨“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乏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此语并非危言耸听。中医后继无人的根源是后继乏术,这是中医临床现状和人才培养的要害。

记得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自称“一代完人”,并解释说此处的“完”不是完美的“完”,而是完蛋的“完”。闻听此语,振聋发聩,发人深思。有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这个40万人的数字,也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的人数,其中,又有几多真正的高水平中医呢?估计可能是千里挑一吧。

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医疗单位,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在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然而,中医是后继乏人吗?近年来全国中医院校保持着强劲的扩招态势,但令人困惑的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令人目不忍睹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毋庸置疑,高等中医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学生学习西医、外语和中医的时间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这在中医药院校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而西医课程却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

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很多中医研究生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思维和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试想,如果将来由于中医的乏术,中医药的疗效已经不能展示给世人,国家还会制定政策和投入资金支持中医吗?还会有人研究因乏术而“无用”的中医吗?因此,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

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口传心授、因材施教,成为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师承制也往往流于形式,首先是老师的真正水平和言传身教,其次,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也是学术传承的关键环节。否则,名老中医的临床水平往往难以真正被徒弟“复制”过来。

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临床水平降低还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体现不了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弃“中”姓“西”,诊断治疗几乎与西医院没有差异。例如,名老中医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通过“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论治,也只能体现在一张中药处方上。对于闭合性骨折病人,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不仅痛苦小、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但是,很多中医院为了多赚钱,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正骨手法,改用创伤大、费用高的西医手术治疗。而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项目,其收费更是低廉,甚至连成本也无法弥补。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中医辛苦一生,却家徒四壁;而西医不仅社会地位高,且收入可观。面对如此反差,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坚守中医。物竞天择、用进废退,没有人使用中医药,还谈何技术水平?

近百年来,多少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在不断探索中医发展之路,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然而,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诟病却时常不绝于耳。因为乏术,中医的阵地——优势病种在不断缩小,中医的疗效在降低,中药的安全性成了讨论和研究的“课题”。中医的语言难以被现代人所理解,中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中医  邓铁涛  老中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战略选择        下一篇:震区伤员康复以中医为主

>> 返回中医新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