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胞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胞通行,汗出而解矣。”此为“以经解论”之典范。
麻黄、桂枝、甘草治疗“伤寒表不解”,芍药、五味子治疗“咳逆而喘”,干姜、细辛、半夏治疗“心下有水气”。方解平实明朗,多为后世医家所遵从。
清代医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在成无己方解的基础上,对芍药、五味子的作用有所延伸。
《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指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桂亦不可擅用,学者宜细心辨证,对证酌用也。”
应该说,痰饮与“寒饮”、“水饮”尚有区别。方解中把半夏的作用解为“辛滑降痰”,似无不可。但小青龙汤实为治寒饮之方,如痰证较显,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即使是小青龙汤证,单用一味半夏治痰是不够的,笔者常加用炒苏子、炒莱菔子。
也有从小青龙汤组方的来源进行方解者,如《医宗金鉴》:“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证,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以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临证体会,小青龙汤加杏仁,即内含麻黄汤,较不加杏仁发汗力为强,笔者治喘,通常不加。如加用杏仁,多去麻黄。
呕者去干姜用生姜,似无不可,但需注意方中温散力量的变化。事实上,用干姜也有很好的止呕作用。
上述方解是基于小青龙汤治疗表寒里饮证。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