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面部疖肿的中医治疗

面部疖肿的中医治疗

有些时候,口腔周围的皮肤长起1—2个圆形突起的小硬结。1~2天后,硬结逐渐扩大成一疖状突起。顶部出现黄白小脓头,周围发红、肿胀,有烧灼样隐痛,随后,脓头穿破,流出少量脓汁,这就是长疖子。

有些时候,口腔周围的皮肤长起1—2个圆形突起的小硬结。1~2天后,硬结逐渐扩大成一疖状突起。顶部出现黄白小脓头,周围发红、肿胀,有烧灼样隐痛,随后,脓头穿破,流出少量脓汁,这就是长疖子。疖子是皮肤毛囊及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多由一种毒力很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因为常有胀痛及异常的感觉,一些人喜欢挤压排脓,这种挤压的方法可以引起感染扩散,面部肿大,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颅内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小小疖肿为什么竟会有这样大的威力呢?这就要从面部解剖的特殊性谈起。

面部的血管、神经非常丰富,除了供应面部营养的动脉外,还有运送人体新陈代谢与发炎产物的静脉。动脉的运行是从心脏出发,而静脉则与动脉血运行方向相反,是流回心脏。通常,静脉血管内有静脉瓣,以限制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即心脏方向流动。可是,在面部的静脉血管内的静脉瓣较少,特别是在嘴以上的静脉血管的静脉瓣更少,甚至没有静脉瓣。因此,常致静脉血不一定完全向心脏方向流动,而有一部分向反方向流动。它可以通过眼角内侧的内眦静脉流向颅内,引起严重的颅内感染或败血症而危机生命。故两侧口角到鼻根部的中点联成的三角形称为“危险三角区”。有资料认为,面部疖肿引起的败血症有75%来自危险三角区的感染。

面部疖肿的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清热解毒汤: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桑叶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夏枯草15克,黄柏12克,苦参15克,生地30克,大黄5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热炎宁、败毒丸口服。

二、暑湿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化湿汤:藿香10克,佩兰12克,薄荷12克,苏叶10克,桑叶12克,菊花12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栀子12克,胆草12克,苦参12克,泽泻15克,滑石20克,茅根30克,竹叶15克,虎杖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栀子丸口服。

三、体虚毒恋: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迁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扶正解毒汤:黄芪30克,黄精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丹参30克,双花20克,连翘20克,黄芩12克,公英20克,地丁15克,浙贝母12克,全蝎6克,甘草6克,水煎服。珍珠丸、化毒丸口服。

外治法

初起,小者用紫金锭、六神丸盖贴或肤疾洗剂外搽,大者用如意散,以清开灵调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脓成则切开排脓,用珠黄散盖贴。脓尽改用白芨散收口。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

本页关键字:面部疖肿的中医治疗  疖肿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糖心病的中医治疗        下一篇:刺穴戒烟法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