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登革热的中医治疗

登革热的中医治疗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一、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二、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检查

一、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二、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四、反转录“RT-PCR”检测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出现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失调,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

本病是由于感受“暑热疫疠”之病邪,当人体正气内虚,不能抗邪时便会得病,或先感受暑湿病邪,后为秋冬时令之邪所诱发。

“暑热疫疠”之病邪有它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是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本病的全过程同其他温病有由表入里,有卫、气、营、血的共同规律。但由于病邪比较猛烈,一般卫分症状刚出现很快便传入气分,甚至气血两燔,或热毒充斥里外而呈表里俱热。临床所见很多病例微恶寒或不恶寒就出现高热。

暑热挟湿或伏邪内发,临床出现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心烦、口干不渴的病例也不少。因湿遏卫分,邪正交争而出现恶寒、发热、身骨疼痛、身重乏力等卫分表症。病至气分,因湿郁成热或湿热郁争而见身热汗出,口渴而不喜饮;湿阻中焦则呕恶纳呆;湿热火化迫血妄行则鼻衄、衄血、子宫出血等,热降心包则出现神昏谵语甚至昏迷。

总之,对本病的分析须着重于“暑”、“湿”两方面,注意“暑湿疫疠”为患,取其伏暑、暑温、瘟疫之病名,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1、邪遏卫气(登革热轻型):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身疼痛,颜面潮红,肢倦乏力,口微渴,舌尖红赤,苔黄或白,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

方药:清暑化湿汤:藿香12克,苏叶12克,薄荷12克,桑叶12克,双花20克,连翘20克,滑石20克,竹叶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泽泻12克,苍术10克,薏苡仁20克,扁豆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清胃丸口服。

2、邪阻膜原(典型登革热):

主证:寒战高热,继则但热不寒,头重痛,面红目赤,肢体重楚,脘闷纳呆,或呕吐,腹满胀痛,腹泻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白厚腻,脉濡数。

治法:疏利透邪,避秽化浊。

方药:疏利化浊汤。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滑石20克,石膏30克,葛根30克,大腹皮12克,苏梗12克,半夏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五福丸、枫蓼丸口服。

3、气营(血)两燔(登革出血热):

主证:壮热,头痛如劈,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渴,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或昏谵,肌肤斑疹,或吐血、便血、衄血,尿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清气凉营,泄热解毒。

方药:凉营解毒汤。生地30克,丹皮15克,茅根30克,寒水石20克,紫石英20克,水牛角30克,羚羊粉1克,珠黄散1克,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2克,血余炭12克,地榆炭20克,藕节炭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清开灵、血宁丸口服。

4、正气暴脱(登革出血热休克综合征):

主证:身热骤降,面色苍白,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乱不安,神昏谵语,斑疹出血,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汤。人参20克,附子30克,肉桂12克,小茴香12克,吴茱萸12克,姜黄12克,黄芪60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生脉丸、参茯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

本页关键字:登革热的中医治疗  登革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内经》温热病与阴阳        下一篇:穴位点刺放血治疗高热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