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北京市东城区立足区情,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载体,以“试点”工作为契机,紧密结合医改,扎实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初步构建了以政府为统领、以三级医院为指导、二级医院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会民营中医机构为补充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确立中长期卫生发展规划
东城区率先提出在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的理念。将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和“十二五”规划之中。按照每年20%的社区完成建设目标,目前已有89个社区达标,“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全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全覆盖,并列入政府折子工程,重点督导。
统筹规划,夯实 “治未病”服务基础
三级联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与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签订了《北京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级中医院帮扶基层工作责任书》,协助基层人才队伍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并开展健康咨询等。
合理配置,健全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为网底,一是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设立中医诊区,配备中成药和常用中医药诊疗设备。二是构建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与三级医院确定了专家门诊、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培训与带教等多种分工协作形式。三是实现了社区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3个100%:即100%配备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合格的非中医执业医师,100%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医院中医专家社区巡诊100%覆盖。
延伸服务,打造家庭医生式服务品牌。全区共组建了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的164支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覆盖了全区17个街道。截至目前,已与30万人进行了签约服务,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77万份,为8.6万人建立了生活方式档案。
注重效果,深入开展“治未病”服务
科研为先,试点并进,探索中医药慢病管理模式。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试点中,创新提出了中医药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理念,遵循“工作准备、组织实施、评估改进、总结推广”四个阶段,稳步开展试点工作;同时,申报的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慢病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816万元资金支持。
提升素养,多措并举,推进中医药科普“六进”工程。制订《东城区“十二五”期间中医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地、进军营”的“六进”工程。除专题健康讲座外,还采取义诊咨询等活动,两年共举办活动600余场,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
先行先试,行业入手,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管理。出台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行业管理办法(试行)》和《行业标准(试行)》,尝试开展中医药健康资类、推拿按类等7类中医服务的规范。组织开展了辖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免费培训,引导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走向良性发展。
本页关键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治未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突出重点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下一篇:陷谷深刺解呃逆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